成化年間就有爭論,而在建文年間矛盾終於爆發。
大議禮的導火線就是一個庶子爭家產,其嫡兄有些痴傻,雖有嫡子卻不過兩歲,那庶子就以這個為藉口繼承了家業,這事一出來後群情激奮,那庶子立刻被下了大獄,但很快審查就發現,那庶子雖然謀了家產對其兄長卻是很好的,就連其嫂也說,若不是他,是絕不可能有這種錦衣玉食的生活,親自到衙門求情,又說家產不是庶子奪的,是早先的老爺留的,因知道嫡子不行,才留給庶子,並且拿出了文書。
見到這個情況,人們就覺得這庶子雖有些沒風骨,卻也不是什麼大錯。於是就主張放了他,但就在這個時候又一個聲音出現了,說庶子雖情有可原,但罪無可沒,不管是什麼原因,他這就是亂了嫡庶,若放了他,那就表示這是對的,那以後還誰為嫡?誰為庶?現在是嫡子傻了,就把家產留給庶子,那嫡子殘了呢?病了呢?再以後是不是隻要想換繼承人,都可以找到藉口了?
47 第 047 章
第 047 章
茶甌裡的 第 047 章 節敗退,建文帝當時也起了憐憫之心,畢竟人都死了,還說什麼呢?就恕他個無罪又如何?而就在建文帝露出這個跡象的時候,一個禮派官員進行了死薦,在撞死在柱子前只高呼了一句:“禮不可廢!”
這一下來的太猛了,不僅建文帝沒能反應過來,情派的人也傻了,他們沒想到會有人這麼做。而禮派的人則齊刷刷的都跪了下來,當先一個說,他們對那庶子沒意見,也承認他並不是大惡人,刨除掉吞家業這件事,還算是個好人。他們之所以爭,爭的是這千古道理,是這萬世根基,是立國的根本。嫡庶不能亂,不可亂!
建文帝動容了,被說服了,終於定了那庶子的罪。而就在眾人覺得這場爭鬥結束的時候,早先被那庶子資助成才的秀才來到了京城,然後一頭撞死在了禮部門前。留下的遺書說,他有今天完全得益於那庶子,說那庶子如同他的再生父母,若那庶子錯了,他也沒必要再苟活。
那大臣的死是當著皇帝的面,而這秀才的死,則是當著百姓的面。這事也迅速在百姓間流傳了出來,大多數百姓對嫡庶並沒有太深的概念,畢竟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娶個老婆都不容易了,何況小妾丫頭了,再加上他們生活困苦,本能的就希望有人幫助,感情上自然也就偏向那個庶子,想著人死都死了,何必再定罪?
一死百了,人死了,什麼都不說了,就算那庶子生前有罪,可他被關了這麼久,也算是被懲罰了吧,再在身上定個罪,這不是讓他到閻王爺面前受罪嗎?
下面人議論紛紛,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沒有經歷過戰場的皇帝,眼睜睜的看著人死還是很有感觸的。情派又抓住了機會,他們說禮派太想當然了,庶子被定罪了,也許不會亂了嫡庶,可善惡如何?
庶子佔了家業是惡,但他照顧兄長難道不是善嗎?若他是錯的,以後別的庶子遇到這種事要怎麼辦?家業仍然給兄長,而自己就是照看?這是在以聖人的標準在要求普通民眾,一般的百姓都是逐利的,有好處的事他們才會做,沒有好處他們為什麼要白白付出?子貢贖人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嗎?
庶子是侵佔了胞兄的家產,但他也贍養胞兄,同時還令家業得以延續,並惠及他人,這本是一舉三得之事,雖有些不合乎禮法,可特事特辦也是可以存在的。
面對這種說法,禮派犯了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