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機會。
當然,另外四艘日艦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妙高”號在被第一枚大口徑穿甲彈擊中之後,在一點二十五分左右,再次被“山東”號打出的大口徑穿甲彈直接命中。雖然“妙高”號的運氣依然非常好,這枚穿甲彈再次貫穿了艦體,在戰艦右舷外側大約十米處爆炸,沒有形成致命損傷,但是在次期間,“妙高”號至少被三十枚一百五十毫米炮彈直接命中,艦體被打得千瘡百孔,暴露在艦體外的裝置設施幾乎全被摧毀。
更要命的是,“妙高”號的水飛機庫燃起了大火。
結果就是,“妙高”號成了一個明晃晃的目標。從一點二十七分開始,“山東”號就沒再由雷達指引炮擊,而是用了精度更高的主炮測距儀,並且讓四座炮塔分成兩個炮組,各自瞄準目標開火。
這麼做,除了能夠提高射擊精度,還能提高射擊速度。
在“山東”號的強大火力打擊下,“妙高”成為第三艘戰沉的日艦。
一點三十七分,“妙高”號步“鳥海”號的後塵,在首部主彈藥庫被大口徑穿甲彈直接命中之後,迅速爆炸沉沒。
這次,“山東”號打出的穿甲彈沒有出現威力過剩的情況。
當然,這也與重巡洋艦的彈藥庫防護有關。
彈藥庫是戰艦最關鍵的部位之一,受到了嚴密保護。正常情況下,彈藥庫都在三重灌甲防護之下。結果就是,“山東”號打出的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在貫穿了彈藥庫的左側裝甲之後,又打中了彈藥庫的右側裝甲,然後才引爆。所幸的是,這對結果沒有半點影響,依然引爆了彈藥庫內的彈藥。如果“妙高”號的彈藥庫防護稍微差一點,這枚穿甲彈就很有可能貫穿整個彈藥庫,而不是在彈藥庫內引爆。
與“鳥海”號一樣,“妙高”號在彈藥庫大爆炸後就迅速沉沒了。
打到這個時候,聯合艦隊的偵察編隊只剩下了三艘重巡洋艦。雖然這三艘戰艦還沒有被擊沉,但是離戰沉已經不遠了。更重要的是,在一萬七千米的交戰距離,重巡洋艦根本無法對主力艦構成威脅,甚至對那三艘大型巡洋艦的威脅也不大。如果考慮到日艦的炮擊命中率,那就幾乎沒有威脅了。
顯然,對日艦的官兵來說,這不是什麼好事。
如果能還手、能對敵艦構成威脅,日艦的官兵還有拼死一搏的勇氣,可是在根本無法對敵艦構成威脅的情況下,日本官兵計程車氣馬就蕩然無存了。繼續打下去,與送死有什麼區別?
一點四十分,在“妙高”號沉沒後,剩下的三艘重巡洋艦轉向撤退。
此時,山本五十六率領的主力編隊還在二十五公里之外。
雖然魯志剛也預料到聯合艦隊的主力即將到達,但是前面的戰鬥打得太順利了,而且日本重巡洋艦的表現,讓魯志剛相信,日本海軍還沒有為戰艦配備雷達,甚至根本就沒有研製出雷達。
顯然,在夜戰中,魯志剛沒有必要擔心與聯合艦隊主力突然遭遇。
更何況,算得主力的,也只有一艘在一戰後期建造的“霧島”號戰列艦,其他的都是不經一擊的巡洋艦。
發現日艦轉向逃跑,魯志剛立即下達了追擊命令。
一馬當先的不是快速戰列艦,而是在之前表現不太理想的兩艘大型巡洋艦,即“北京”號與“天津”號。
事實,兩艘大型巡洋艦的最快速度不比快速戰列艦高多少,只是更加靈活。
做為航母的貼身保鏢,大型巡洋艦在設計的時候就極為重視戰術機動效能,即要求儘可能短的轉向半徑,以及儘可能快的轉向速度。只有較高的戰術機動效能,大型巡洋艦才能在防空作戰中機動到有利位置。
問題是,追擊重巡洋艦並不是大型巡洋艦的主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