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當中,趙風剛好看到了關於堯、舜、禹的另一個版本。
這個版本就是‘昔堯德衰,為舜所囚。’。
另外,韓非子撰寫的書籍當中所說‘舜逼堯,禹逼舜。’。
所以趙風覺得,這個版本,也是靠譜的。
畢竟,從戰國時代來說,韓非子與孔子都是牛人。
而韓非子書中。
舜是個極厲害的人物,很有手腕,早早就把民心都攏絡了,堯想不傳位給他都難。
大概故事是。
禹為了搶到舜的帝位而把他孤苦一人流放到南方,連兩個愛妃都不許帶,這才有了‘湘妃斑竹’的悽婉故事。
這就是個典型的權力鬥爭。
當然,也可能兩個版本都是假的。
畢竟《孟子梁惠王》下篇第八章節有記載。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大意是:齊宣王問孟子關於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興兵伐商紂,究竟有沒有這樣的事?
孟子說,在古書上是相傳有的。
可見,連戰國時期的王侯智者,都不清楚武王伐紂的具體情況。
就別說更早的堯、舜、禹了。
那麼孔子與韓非子的動機,無非就是。
孔子為了闡述他的學說,推崇‘以禮以仁治國’,所以撰寫了《尚書》。
韓非子,可能也是為了他的學說和他推崇的治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