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堪重負而停止機能而導致身體的全線崩盤(短板效應),這一時間點就是死亡臨界點。一般來講,老死會發生在晚上,人在睡夢中,但因為機能的衰敗,在晚上三四點鐘這個時候,因為氧氣含量最低,那麼這一時段必然需要更加強力的身體機能才能得到足量的氧氣,但老化的身體已經不足以供給足夠的呼吸能量了,於是逐漸的缺氧,意識在夢中模糊,呼吸逐漸的停頓,慢慢的,慢慢的,死去。前面我有講過,大腦是分兩部分執行的,一部分為冰山之上的“主觀意識”負責思維,思考,感官,情緒等功能,一部分為冰山之下的‘執行機制’負責身體各系統的調節,管理等,這一部分雖然不為“主觀意識”所感知,但它為“主觀意識”提供了執行基礎(甚至有可能“主觀意識”只是這部分的功能)。當身體不足以提供氧氣的時候,這種自動執行機制也會逐漸停止,但由於睡眠狀態中‘自主意識’是處於休眠狀態,所以這個時候是不可能有情緒波動的,這個死亡的過程是無痛,無感覺,無情緒的。也就是說自然死亡避免了人對死亡的種種負面情緒,所以,一開始我就說,自然死亡是最美麗的死亡——一點感覺都沒有。我還有一個猜測,就是自然死亡時,人在潛意識可能知道自己正在死亡!因為人在沒死之前“主觀意識”不會處於絕對的休眠狀態。也就是說有的死亡案例中可能會能出現“人在自然死亡過程中‘夢見自己死亡’的情況”。可惜,不能證明。
雖然我只舉了四個例子,而且全是我想象中的死亡的情形,我想這個應該跟實際死亡的情況相差不遠。從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在死亡那一霎,根本就不可怕。但為什麼一個不可怕的事情卻有如此多的人害怕呢?如果我沒有猜錯,將有九成以上的人對死亡有一種先天的莫名的恐懼。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答案很簡單,從人的純物質的角度來講,死亡是最大的失去。自私是人的天性,擁有就變成了人的本能,感受到了生的愉悅與血肉,而死亡本身將你擁有的東西瞬間全部給掠奪,包括生命的權利。誰人不怕?只有兩種人不怕死,一就是一無所有的人,因為這種人不怕失去(罪犯)。二就是超感性的人,因為他會認為失去的程度有比死亡更強烈的東西存在(殉情,殉國),更厲害還有因為一次考試呀,一次辱罵,一次失戀而跳樓的――已經感性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了。說到底,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手上擁有資源。實際上我們根本就沒有必要去害怕這個東東的。這裡我再簡單的將死亡分成三部分來論述一下:
死前:臨界點以前即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是思想最豐富的時候,也是最恐懼的時候,生命的多彩,豐富的思維,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讓人無比地留戀生命。遲早有一死的想法或多或少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句話我說了幾次了)。我們害怕死亡是因為害怕失去,失去資源。一般這種情況會出現在老年以前。因為我們的身體資源還相當豐富,活著的感覺是相當強烈,不捨這是當然的。步入老年後,資源與慾望的佔有量直線下降,這時候心態就會很平和,也能找到很多不怕死的理由,更多的是破罐子破摔的那種感覺(我猜的…_…!)。當然,要是能像我爺爺那樣認為生老病死完全是自然規律不值一提的,境界就更高了。生命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不斷接近死亡的過程,所以很多人才鬱悶。既要死,何以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剎那的生命中去尋求那縹緲的意義的原因。
死中:死亡有很多種,車禍,墜崖,槍斃,病死,老死,餓死,服毒,自殺……不一而足,當然公認的一點就是,死亡的過程越短,痛苦就越小,過程越長,就越痛苦。我還是堅持認為,痛苦最主要是源於精神與心理上面。前文講過,死亡要經過意識模糊的過程,也就是說,面臨真正死亡的那一刻,並不痛苦,但是那意識模糊前的那段時間,將面臨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