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之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眾生佛陀都是由它而出,聖人凡夫都不能稱說。
類明鏡之了無一物,而復胡來漢現。猶太虛之遠離諸相,不妨日照雲屯。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乃如來所證之無上覺道,亦眾生所迷之常住真心。
就像明鏡之中,沒有一物,卻能胡人來現胡人,漢人來現漢人。猶如太虛一般遠離萬相,不妨礙有太陽照徹,濃雲聚集。正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覺心中,圓具諸法。這既是如來所證的無上覺道,也是眾生所迷的常住真心。
三教聖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跡,廣導群萌。由是尼山抉誠明之奧,作修齊治平之軌。柱史說道德之經,陳長生久視之術。
儒、釋、道三教的聖人,依著這個心性,各自垂示教化的行跡,廣泛化導群生。因此孔子抉析 “ 誠明 ” 的奧義,作了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的軌範。老子述說《道德經》,陳述長生久視的道術。
大覺世尊,稱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塵合覺之道,立不生不滅之宗。雖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發揮演暢之。
大覺世尊,契合法界性,顯示真如心,演說背塵合覺的法道,建立不生不滅的宗旨。雖然其中淺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間有異。總的來說都不超出即我自心本具之理,來加以發揮演暢。
普令含識,稱性起修,即修顯性。消原無之幻妄,複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誕登覺岸而後已也。
讓一切有情眾生,契合性德而起修德,即修德而顯示性德。消除原本沒有的虛幻妄心,恢復本有的天真。永出迷途,立登覺岸而後已!
文昌帝君,於宿世中,心敦五常,躬奉三教。自行化他,惟欲止於至善。功高德著,遂得職掌文衡。恐末學無知,昧己永劫常住之性。因作文廣訓,示吾一十七世之言。妙義無盡,誰測淵源。
文昌帝君,在宿世中,心中崇尚注重五種倫常,親身侍奉儒釋道三教。自行化他,只是想要到達最完善的境界。功業崇高,行德顯著,於是得以擔任文昌帝的職務。他恐怕後學的人無知,闇昧自己永劫常住的心性。因此寫文章來廣泛的訓導,開示 “ 吾一十七世 ” 的言辭。微妙之義無有窮盡,誰能夠測度其中的淵深源底。
註解縱多,莫窺堂奧。致令上下千古,垂訓受訓,皆有遺憾,不能釋然。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極群書,深入經藏。覺世牖民,引為己任。
《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縱然很多,卻不能窺測其中的深義。致使千年以來,垂範訓導的帝君與承受訓導的後人,都有遺憾,不能安然釋懷。周安士先生,宿植德本,乘願再來。博覽群書,深入經藏。以覺醒世間作為自己的責任。
淑身變俗,用示嘉謨。以奇才妙悟之學識,取靈山泗水之心法,就帝君隨機說法之文,著斯民雅俗同觀之注。理本於心,詞得其要。徵引事實,祛迷雲於意地。闡揚義旨,揭慧日於性天。
透過修身易俗,給出好的榜樣和教誨。以奇才妙悟的學識,取得佛教儒家的心法,就著文昌帝君隨機說法的文章,寫下了老百姓雅俗同觀的註解。義理本於真心,文詞得其精要。旁徵博引歷史事實,去除心意中的迷惑濃雲。闡揚義理宗旨,昭顯自性天空中的智慧太陽。
使閱者法法頭頭,有所仿效。心心念念,有所警懲。直將帝君一片婆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俾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悉皆釋然,毫無遺憾。
使閱讀的人在每一法每一事上,都有一個仿效榜樣。心心念念中,有一個警惕戒懼。直接將文昌帝君的一片慈心,徹底揭示,和盤托出。使得千古之上的帝君,千古之下的學人,垂訓的與受訓的,都釋懷安然,絲毫沒有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