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法門愈廣博而愈能見到它的簡約,行相愈繁密而愈能見到它的簡明。
雖其理性廣大高深,如天如地,如山如海。而博地凡夫,亦可坐進此道。由茲斷煩惑以獲三昧,圓福慧以證四德。直趣果覺,成無上道。
雖然它的理性廣大高深,如天空,如大地,如高山,如大海。而博地凡夫,也可以進入此道。靠它斷除煩惑,以獲得三昧;圓滿福慧,以證得四德。直趣果覺,成無上道。
況登住行向地之聖人哉。其要唯何,曰根塵識等一切諸法,其實體實性,悉皆空無所有。了此則四相原無,三輪體空。萬法森羅,一道清淨。
何況是登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菩薩呢?其要訣是什麼呢?就是:六根、六塵、六識等一切諸法的真實體性,都是空無所有。瞭解這個道理,那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原本是無,施者、受者、施物三輪本體為空。萬法森然羅列,一實之道清淨。
凡夫迷之,故法法頭頭,皆成障礙。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各起煩惑,造生死業。聖人悟之,故法法頭頭,總是真如。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各證圓通,成菩提道。
凡夫迷惑了,所以萬事萬法,都成為障礙。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之處,各自生起煩惑,造作生死之業。聖人覺悟了,所以萬事萬法,都是真如。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之處,各自證得圓通,成就菩提道果。
迷悟雖異,性本無二。性雖無二,苦樂迥殊。南嶽大師憫之,因著隨自意三昧。於行住坐臥食語六威儀中,處處點示諸法實相。
迷惑覺悟雖然不同,體性本來沒有二樣。體性雖然沒有二樣, 受苦得樂迥然不同。南嶽慧思大師憫憐眾生受苦,因此撰述了《隨自意三昧》。在行、住、坐、臥、食、語六威儀中,處處點示諸法實相。
所謂根塵識性,空無所有,及三輪體空,四相叵得等。令人於一機一境,各得親見實相,鹹了自心。處處點示六波羅蜜殊勝妙行。令人於一動一靜,皆能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所謂根塵識性,空無所有,以及三輪體空,四相不得等等妙義。讓人在任何機緣和境界中,各自得以親見實相,全都明瞭自心。處處點示六波羅蜜的殊勝妙行。讓人無論動靜語默,都能夠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其所點示,與楞嚴陰入界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法華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其中所點示的法,與《楞嚴經》中“五陰、六入、十八界、七大,皆為如來藏妙真如性”。《法華經》中“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金剛無所住而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度脫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所度之義,悉皆吻合。乃將自己所悟所證之法,徹底掀翻,和盤托出,普施後世。俾得依此而修,以期同悟同證而已。
《金剛經》中“無所住而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度脫一切眾生,而不見能度所度”之義,全都吻合。於是將自己所證悟的佛法,徹底揭示,和盤托出,普遍澤施後世。使得大家依此而修持,以期望共同開悟、證得而已。
又所言初發心菩薩者,具有二義。一即博地凡夫發大心者。一即圓教初發心住,初破無明見法性者。
又者,所說的初發心菩薩,具有二義。一:就是博地凡夫,發大心的人。二:就是圓教十住位的初發心住,初破無明,見法性的聖人。
其所謂根塵識性,空無所有等。在凡夫地,欲趣佛果,必須先悟此理,方有實證。否則縱有修持,皆屬有漏,不成菩提。
其中所說的“根塵識性,空無所有”等義。在凡夫地,想要趣向佛果,必須先悟得這個道理,方才有實際證入。否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