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莊周這番話,魏惠王禁不住感慨:“莊先生所講的道真是顛覆了寡人的認知啊!寡人想問一問莊先生,道能否使天下走向太平?”
莊周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想要讓天下走向太平,就必須讓道和德進入每個人的心中。老子云:“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若是天下有道,那麼戰馬也會卸下鞍來耕田。若是天下無道,那麼母馬也會被逼上戰場。最大的災禍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的罪過莫過於貪得無厭。故懂得知足的人才會感受到真正的圓滿。人心沒有道和德,必然會圍繞著名利而爭鬥不休,這就是天下之所以會如此混亂的真正原因。道生之,德畜之。道使萬物得以出生,德使萬物得以生長並繁殖。人若是不願意遵道遵德而行,那就是在與天道對抗,遲早都會遭到天道的懲罰。”
魏惠王問:“什麼是天道?”
莊周回答:“老子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天道者,陰陽平衡之道也。人心之慾求不滿,就是打破陰陽平衡的罪魁禍首。若是天下諸侯不懂得滿足,總是為了土地和霸權而爭鬥不休,那就是在與天道對抗。與天道對抗者,必然會遭到天道的懲罰,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天下有道有德,天下必然一片祥和。天下無道無德,天下必然一片混亂。道和德就是使天下走向太平的關鍵之所在。君上若想讓天下走向太平,就必須將道和德弘揚出去,讓道和德進入每個人的心中,使道和德成為主導人生活的思想。”
“道和德……”魏惠王沉吟半晌,又問:“請問莊先生,道和德具體指的是什麼?”
莊周回答:“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道即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的本性。我們只有讓自己的心迴歸大道,復歸本性,不再妄自造作,才算是做到了遵道而行。德又分為上德和下德。正如老子所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說:上德從不掛在嘴邊,不處處標榜,所以是有德的。下德總是掛在嘴邊,處處標榜,所以是無德的。真正的德無心而發,沒有任何目的性。如果一個人幫助他人是為了得到他人的獎賞和誇耀,那麼,他就是無德的。”
魏惠王問:“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信是上德否?”
莊周回答:“若仁、義、禮、智、信是無心而發,則是上德。若是有心而發,則是下德。例如,有些修行人為了功德而去幫助人,此即是有心而發,為下德也。欲修功德,就必須把功德給忘了。不為功德而去助人,方為真正的有功德。真正的仁為不仁之仁,真正的義為不義之義,真正的禮為不禮之禮,真正的智為不智之智,真正的信為不信之信。所謂不仁之仁,就是不需要談論仁,自然而然就能仁的仁。所謂不義之義,就是不需要談論義,自然而然就能義的義。所謂不禮之禮,就是不需要談論禮,自然而然就能守禮的禮。所謂不智之智,就是不需要談論智,自然而然就呈現出智慧的智。所謂不信之信,就是不需要談論信,自然而然就能夠守信的信。上德和下德的唯一區別,在於自然還是不自然,無心還是有心罷了。”
“原來如此!”魏惠王誇讚道:“聽莊先生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啊!”
莊周謙虛地說:“君上過獎了。”
魏惠王心情大好,命令道:“來人,給莊先生賜座。”
這時,一守衛拿來了坐墊,放在了莊周的旁邊。
莊周向魏惠王拱了拱手,“謝君上。”說完,便跪坐了下來。
魏惠王感覺莊周十分的博學多才,心裡十分佩服莊周。他依然有很多問題想要請教莊周,繼續問道:“莊先生,若一個人無道無德,那他是不是會被上天所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