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這就是“真理”。於是有人以追求這一部分本源理論為目標,加上自己的理解,於是就形成了上面各大拿們的“什麼什麼說”,我來講講“四化”吧,具象化:就如“道”“本源”“本質”,世界執行的本源是以運動規律體現出來的,實際上與物質運動是密不可分的,但“真理”這種說法就把密不可分的東西給剝離開了,“道”應該就是指“指揮物質按規律運動的東東”,就如人們把思想與行為剝離。把世界的本源概念化、抽象化,於是變成一種“類意志”的東東。擬人化:上帝,神,就是這類本源的體現,至於“道”“規律”“意志”等,雖然看起來感覺不同,實際他們同樣做作“上帝”的事,只是不具有“人”的感情而已。理想化與絕對化都是指“真理”的無侷限性,既然是真理,必然是沒有侷限的,我們看,有的理論這一時代是對的,下一時代就不對了,這就是時間的侷限性,比如“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風光了千年,如今變成了反面教材。而真理,應該是適用與萬物,適用與任何時段的,但根據人本身的“時空”侷限性來看,這樣的理論顯然是不存在的,因為人本身不管是身體,思維,認知,想的到的,都充滿著侷限,那麼這些侷限性必然體現在理論中,於是,具有無侷限性的“真理”也就是找不到的。至少從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個人找到了真理。
前文有述,真理是虛無縹緲的,我們對於世界只能是接受、發現與應用,這是物質本身侷限性決定的,具體來講就是接受世界,發現規律,應用方法。這就與本書的宗旨相聯絡了。比如,我發現了斜面在運動中會產生升力,於是我做出來了風箏,這是規律的發現與應用;再比如,我發現人人都好面子,於是我發明了“拍馬屁”,這也是規律的發現與應用。可見,我們的生活,科研,進步並不是以追求真理為目的為理念的,而是以原理的應用化為目的了。
所以這個出發點才促成本人最最重要的思想的形成:有原理,無真理。
什麼是原理什麼是真理,這個有點繞與暈,看下圖:
世界的確是存在最本源的東東的,也可以說我們如今看到的一切都是本源的體現,這是對的,但是,由天平受力模型與蜂巢聯絡模型知,對事物影響最大的是最近的因素,作為一個人,那麼人的眼光必然不能超脫於人的侷限,所以,人應該將目光放到與我們更近的原理層,又因為人與真理隔得太遠,所以中間過程必多,再加上它的虛無縹緲。追求真理的意義也就不大了。當然可以從上圖看出:真理,就是原理的原理。(當然也有可能是原理的原理的原理)。
有原理,無真理的提出,並不是要否認真理的存在,而是要忽略它的存在,指人不以追求真理為目標。比如我剛才舉的,放風箏,拍馬屁,生活中中的各種事情都有原理,我將以找這些東西為樂,我也有講到,物質倒金字塔越到下邊的規律,適用性越廣,但實用性越差。這是肯定的。比如細胞,就跟我們很近,如果要研究細胞,那我們可以到下一層,如分子鏈層去找規律,如此不斷推進,而比如到了夸克層的話,那幾乎與我們生活就沒有關係了。我們沒有人會去追問與研究,人體到底有多少中子、質子、電子,雖然人的確是由這些東西構成,因為下一層是上一層的原理,下一層可以解釋上一層,那麼“真理”就應該是最下面的那一層。那麼“真理”就是適用性最廣,但實用性最差的東東。這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