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人刻薄,是真真的史實……&rdo;
這裡乾隆所說的那段史實,正是南宋滅亡的最後一段歲月。
對於南宋的滅亡,歷來眾說紛紜,有人抱怨南宋太懦弱,有人感嘆元朝軍隊過於強大。其實,歷史本來是客觀的,它會沿著既定的軌道不斷向前發展,但是當人們將歷史轉化為文字出現時,就從來沒有絕對的客觀了,因為書寫歷史的人是有目的、有感情、有偏好的。
雖然南宋滅亡的原因是複雜的,但終究還是人的問題。南宋是一個不乏忠臣,也不乏奸臣的朝代,它所缺乏的是能力挽狂瀾的軍事家和統帥。這不是說南宋不存在這樣的人,而是雖存在這樣的人,卻很難被重用。有的人才在國家危機時被重用,但危機一過,馬上就被排擠出去了。當這樣傑出的人才被重用的時候,國家就會凝聚成一個強有力的戰鬥堡壘,還敵人以顏色。所以,蒙古軍隊也會遭遇南宋的頑強抵抗。
就像王曾瑜先生說的那樣:
悍勇的蒙古軍在幾十年間,橫掃歐亞大陸,滅國數十。蒙古的軍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帶有殘酷性,然而其所遭逢的唯一勁敵,卻是偏安一隅、不思振作的南宋皇朝。在長達四十餘年間拉鋸戰中,南宋憑藉其城防與水軍,還有一些有才能的指揮官,居然得以苦苦支撐,而使蒙古軍屢遭重創。蒙古的第四代皇帝蒙哥汗竟死於頑強抗擊的合州城下。第五代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和一些大臣最初甚至打算放棄滅宋。
但是,現實畢竟擺在面前,宋朝固有的傳統決定了朝廷對武將的偏見。如同擔心嶽飛專權一樣,宋朝的皇帝再次選擇了寧可相信賈似道那樣的小人,也不會讓武將放手一搏。這樣,即便有力挽狂瀾的才能又能如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