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出去找老奶奶,看到三姑出了屋門,奶奶看著大隊長的媳婦兒說。
原來,大隊長媳婦兒聽說我二姑去買衣服的時候,帶著三姑一起去,不但自己買了衣裳,還給三姑買了衣裳,花了侯家不少錢。於是,就上門來說我奶奶做的不對,不該花侯家的錢給三姑買衣裳。
大隊長媳婦兒剛說到一半時,看到我三姑回來了,她就想套我三姑的話。要是三姑承認了二姑給她買了衣服,奶奶再說什麼,也都是狡辯,改變不了奶奶是佔侯家便宜的事情。沒想到從三姑嘴裡聽到的是,二姑給三姑買衣服的錢,是奶奶給的。二姑自己買衣服的錢,也是三姑掏的,就連侯家兒子給二姑買衣服,也花了三姑幾塊錢。
這又聽到奶奶說,連中午吃飯的錢,都是二姑掏的,大隊長媳婦兒有點兒尷尬。後悔自己不該聽侯家人的一面之詞,就匆匆忙忙的來找奶奶,弄得自己進退兩難。
在村裡當了半輩子媒人,大隊長媳婦兒很快就打著哈哈給自己找到了藉口。
“成福媳婦兒,我是回孃家去的時候,在街上聽人說了一嘴子,覺得他們就是捕風捉影的瞎說敗壞咱們家的名聲。也沒有去仔細打聽,就想先過來咱家問問,知道了咱沒有多花他侯家一分錢,我就能挺直腰桿去侯家好好的說道說道了。”
三月初六,是二姐結婚的日子。我爹高三課業緊,初六早上,他才帶著三姑從學校趕回來。
張家二閨女結婚的時候,張家二嬸子請了我們全家,還讓我三姑捕包袱。我二姐結婚,奶奶也請了張家二嬸子全家人。雖然除了三姑,還有捕包袱的孩子,我奶奶還是把張家三閨女也叫過來捕包袱。這樣,加上舅舅家的兩個孩子,一共有四個捕包袱的孩子,四個孩子和二姑一起坐在新娘子的車上。
按照鎮上的風俗,結婚當天,新娘子的孃家爹孃都不可以去新郎家。奶奶不放心二姑,上車前再三囑咐三姑,讓她和幾個孩子好好保護二姑,別讓那些鬧新娘的人欺負了二姑。
二姑結婚,侯家沒有用拖拉機當婚車,用的是親戚家一輛16座的中巴車。坐在婚車上的,除了二姑和幾個捕包袱的孩子,還有幾個是二姑的同學。
當時的在農村,結婚一般都是用拖拉機的當婚車,能借到一輛小汽車都算不錯的了。二姑的婚車不但是汽車,還是一輛可以坐十幾個人的大汽車。這讓作為媒人的大隊長媳婦兒覺得自己臉上有光,是自己給我二姑找了個好婆家,不斷地在奶奶面前炫耀。
“你看成福媳婦兒,我說的沒錯吧?咱村裡閨女出嫁,都是就一輛車,你看咱二妮兒的車隊,把整條街都佔滿了。侯家是個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好人家,咱二妮兒嫁過去,就等著吃香的喝辣的當少奶奶吧。侯家住在鎮上,家裡沒有田地,以後咱二妮兒就再也不用下地幹活了,也算是跳出農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