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國到東北,開車需要一天兩夜,飛機只需要不到5個小時,早晨還是悶熱潮溼的羊城,到了中午,陳秀麗和林玉琴就踏上了關東大地。
陳秀麗著急回家,今年陳秀玲高考,估分565,她是理科生,今年是在實行了十多年大綜合以後第一年小綜合,過往的分值沒太大的參考價值,陳秀玲志願報得焦頭爛額,聽說已經在家哭了兩次。
陳秀麗剛跨進家裡的大門,眼尖的陳秀玲從屋裡連跑帶蹦竄出來,她兩眼發光,“姐,你可終於回來了。”
在報志願這件事上,陳秀玲已經比陳立業和王靜那時候好太多了,至少二人在作為過來人上能給提供的經驗不少,尤其是王靜,本就在高中工作,可以拿到一手的報考資訊。
即便如此,陳秀玲還是左右為難,她考得不錯,565分可以考入一所不太熱門的985院校。
不過,陳秀麗沒那麼在意學校的層次,在她看來不論是985還是211都可以,她更在意專業。
對於她的想法,王靜有不同意見,她比較堅持讓陳秀麗報985院校,因為保研率更高,而且本科學歷屬於第一學歷,就算將來唸到博士,很多時候也要參考第一學歷。坊間傳聞,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就是這個意思。王靜參加工作多年,對此深以為然,但陳秀玲還沒被社會毒打過,任憑王靜磨破了嘴皮子,還是不為所動。
“你就報個你王靜姐的學校,將來畢業了和她一樣,當個高中老師多好。”
陳大發和王萍異口同聲,當年陳立業高考的時候,選專業的事他倆一點沒管,都是陳立業和老師商量著報的,到了陳秀玲這裡,也許是因為這是家裡最後的學生了,也可能是他們單純的現在比較閒,參與感特別足。
“我不願意當老師,學生就像地裡的韭菜,一茬不如一茬,當老師以後要天天面對我這樣的,甚至還不如我的學生,這日子想想就絕望。”
“咱們要不把眼光再放高一點呢。”陳秀麗對秀玲有更多的期待,“只要你願意,讀研,讀博,就算讀到博士後,家裡也供得起你,大學老師怎麼樣?我聽說大學老師不用坐班,有課才去學校。”
“我的媽呀。”王萍撫著胸口,家裡能出個高中老師她出門嗓門都能高三分,這要是能出個大學老師,那是祖墳都冒青煙了。
陳秀玲腦中勾勒出一幅大學老師上課的圖景,好像也還不錯。
見她心思略動,陳秀麗繼續誘惑她,“大學生肯定比高中生好教,社會地位也高,一輩子呆在象牙塔裡,多好。”
陳秀麗的心馳神往,落在陳秀玲眼裡,心裡不禁湧上一股酸楚,沒讀上大學,是姐姐最大的遺憾了。
“對於當老師我倒是沒那麼感興趣,不過我喜歡實驗室。”
“你想學化學?“提到實驗室,陳秀麗第一反應就是化學。
“也不光是化學,反正科研方向的吧,王靜姐給我列了幾個專業,你再幫我把把關。”
科研二字像一柄利劍,以雷霆之勢從天空直劈到陳秀麗,陳大發和王萍面前。
在一個祖上八輩貧農的農村家庭裡,科研兩個字太重了,重到三個人全都失了語,看向陳秀玲的眼神帶著難以言說的困惑,迷茫和驚喜。
“我的媽呀,老姑娘,你想當科學家,我連做夢都夢不到我的孩子能當科學家。”王萍掐著陳大發的胳膊,“老東西,我沒聽錯吧?”
陳大發木然地點著頭,“應該是沒有,我也聽到了。”|
陳秀麗以為不論是讀研還是讀博,將來留校就已經是她能想到的最好出路,周家的周博文就是走的這樣的路線。她沒想到,妹妹還有更高的追求。
陳秀麗看著紙上列出的十多個專業,一個頭兩個大。這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