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醬油 (第1/1頁)

47、我看到的50年代的醬油沒有瓶裝的,都是散裝。供銷合作社或商店把醬油裝在大缸裡,顧客自己拿瓶子去打醬油。供銷社有一斤的提漏,也有半斤的提漏,有一個漏斗放入瓶口,提漏打上來的醬油就直接倒入瓶子。打酒也是同理。

那時候也沒見到過瓶裝白酒。那時的醬油就是醬油,沒有任何品牌可言,什麼生抽、老抽、一品鮮等等,聽都沒聽說過這些花裡胡哨的名字。價錢大致都差不多,每斤1角到1角5分錢。1角5分錢就是最好醬油了,老百姓說“能掛碗”。

當時的醬油可能是沾了一個“油”字的光,非常珍貴,不是家家戶戶隨便買隨便吃的東西。很多人家只有在年節時才買1斤醬油,買2斤醬油的人家都不多。可是,有一年非常出奇,爸爸竟然買回來4斤,這是開天闢地沒有過的事。那年過年吃醬油就再也不兌水了,不然過年吃餃子時,在砸好的蒜碗里加上醬油後,必須得再加一點涼水,否則就是太浪費醬油了。

那時候的瓶子只有兩種,都是綠色的,沒有白色瓶子,分1斤裝和4斤裝。4斤裝的通稱為“大綠洋棒子”,很少有人說“瓶子”。不知道這兩種瓶子都是哪來的,都沒有蓋,均用棒子瓤當塞。當時,人們也開玩笑說:“洋棒子和棒子瓤一定要分開,不能大舌頭”。為什麼叫洋棒子,據說是東洋日本人帶過來的,之前人們都用罈子或罐子,就是所謂的罈罈罐罐。在平常日子,一般人家是不打醬油的,所以一般人家也沒有醬油。如果說有醬油的話,那也是過年過節吃剩下的。特別是夏天,醬油放不住,過些日子就起一層白膜,也叫“白醭”。可能那時候做醬油的不知道加防腐劑,當時也可能沒有什麼防腐劑之說。為了防止那半瓶醬油變質腐臭,老百姓也有辦法,就是放在太陽底下曬。

那時候所有房子都有天地牌的位置,在門口左邊外牆上有一個30公分見方的小櫥樣格子,是放醬油的好地方。一方面太陽出來就能曬到,另一方面由天地爺看護保證丟不了。如果想知道誰家有沒有醬油,你只要看看天地爺那個位置就一清二楚了。誰家有沒有醬油也是代表生活水平的標誌之一。如果能在平常日子拿出醬油來,那肯定不是一般人家,得刮目相看。

買回家的醬油都怎麼個吃法?首選是蘸餃子用,其次是小蔥拌豆腐用。至於炒菜幾乎沒有一家用醬油的,那得多少醬油夠用?實在需要用的話拿大醬代替。一般人家常年不炒菜,都是熬菜燉菜,除非來特殊客人。所以,醬油的用途並不廣泛。有一次媽媽熬白菜,端到桌子上一吃,淡淡無味。媽媽說一點葷油也沒有了,加點醬油吧。這一加不要緊,味道馬上就變了,別提有多美味了,不多一會兒就一掃而光。

那時的醬油每斤雖然就1毛多錢,味道確實鮮美,現在的一品鮮、八品鮮也吃不出那個滋味兒來。這也許是今天人們的口味太高了。

我知道,在60年代的時候各個人民公社的供銷合作社都是自己製造醬油,聽說是用濃鹽酸燒黃豆的做法,但具體工藝不詳,每個供銷社都有專門做醬油的技術人員。那種醬油的味道特別好。後來就有了所謂的醬油精,是方塊形的固體,用水化開就變成了醬油,但滋味差得懸殊。

最新小說: 蔚藍檔案:來自地牢的負罪者 樹王大人:什麼?我成豐饒藥師了 穿越之我在異世界捉鬼 行屍走肉:我在末世賣軍火當老六 後主劉禪:從救關羽開始 大夏鎮遠侯 我都皇叔了,叫劉備聲大哥怎麼了 大秦:我說我不當宰相,扶蘇非要封我為王! 當火影與崩鐵碰撞,期待這個故事 動盪的大元 貞觀六年遇見三歲小公主 明末風雲:漢王重徵天下 三國:開局娶了大喬 影視反派:從流金楊柯開始 斬神:開局五靈威力變成鐵拳虎 精靈:超能覺醒,兩百倍努力成王 來自羅馬的異夢 超神:穿越者日記,開局打飛劉闖 征服者在清朝 三國:布衣趙武征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