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小學生四大件包括:鉛筆、橡皮、小刀、文具盒。
小學一、二年級都用鉛筆寫字,所以前兩件是必備的,因為沒有鉛筆就寫不了字,字寫錯或寫壞了,必須得用橡皮擦掉重寫。按理說,削鉛筆的小刀也應該是必須品,必須品就是必定要買的。因為,必須得削鉛筆,這是人所共知、不言而喻的事。但是,各家都有剪子、鐮刀,甚至菜刀,可以代替小刀。
爸爸是木匠,削鉛筆特別專業。因為木匠離不開劃線,隨時用鉛筆。他用刨刃子削,有時也用鑿子,削出來的鉛筆特別標準,別有一番風度。可還是不行,因為我們初學乍練寫字,下筆不知輕重,常常稍一使勁,“嘎嘣”一下子鉛筆芯折了。這咋辦?回家找爸爸削鉛筆去?這是絕不可能的事。要麼帶著剪子、鐮刀、菜刀上學?那不成了剪子幫、菜刀隊了嗎!所以,我認為這個小刀必須得買,不然太不方便了。你說上課寫著寫著鉛筆芯斷了,上哪找刀子去?太尷尬了。好歹老師還真是不錯了,瞭解這種情況,就預備了一把小刀,借給學生用,有時也幫學生削削。這可畢竟也不是個常法,課堂上大夥互相傳小刀,不就亂頭了嗎?
我跟爸爸說明情況,提出了買小刀的要求。再者說,應該買兩支鉛筆,萬一斷芯了1支,馬上換另1支,等有時間再削。爸爸認為我說的有一定道理,便欣然答應了。再說了,一起買幾支鉛筆和用1支鉛筆並不代表是浪費。
當時1支鉛筆是2分錢,小刀是1角5分錢,就是鐵片子做的,但能摺疊,通常是綠色的多,也有棕色的,我們都喜歡綠色的。橡皮也是幾分錢,有長方形的,也有長條形的。還有一種鉛筆就比較高階了,鉛筆的一端固定著一塊圓柱狀的橡皮,寫錯了字,調過來一擦很方便,這種鉛筆大概是5分錢,反正沒買過。
關於文具盒的事宜就沒與爸爸談判成功。爸爸說:“文具盒可以先不買,鉛筆可以夾在課本里,橡皮、小刀裝在衣服兜裡不就可以了嘛!”我想也是,萬一強要求過份,小刀再不買了就得不償失了。再說,爸爸也沒說指定不買,“先”字用得很恰當,以後還有買的希望。咱們也用個“先”字吧!先把小刀買了再說。如此一來,我的4大件就變成了3大件。也可以說,文房四寶就變成了文房三寶。
應該知足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好多同學連小刀都沒混上呢。再說了,那文具盒肯定也不是個賤東西,最低得三、四毛錢吧!我想,文房四寶與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絡,萬一置備齊全,一時驕傲、虛榮心增強,忘乎所以,反倒成了壞事。所以,我始終再沒提文具盒的事。
當年,有很多同學也非常聰明,鉛筆兩頭削,兩支鉛筆就等於4支用,真是高手在民間,但也常產生一種弊病,沒等4頭用完,先碰斷了。
我記憶的這些歷史大致離不開倆字:“困難”。或許有個別讀者很反感,但我們親身經過的歷史就是這樣。說句簡而言之或精闢的話:我們這代人就是在困難中長大的。所以,這代人至今保持著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的傳統,這裡我省略了“優良”二字,因為可能有些人沒將其視為優良傳統。
我們這代人常常不講究吃喝穿戴,不濫花錢、,不鋪張浪費,滿足感很強。年輕人常常看不慣,甚至有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