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很快到了冬天,以往在小學的時候,每個星期天下午,三姑都是跟著爺爺去南山坡刮茅草,用來燒火做飯熱火炕。現在到了城裡上學,每次星期六回家後,天都要黑了。星期天幫著奶奶蒸饃饃換饃饃,後半晌又要去學校,也就沒了去刮茅草的時間。
這天早上,三姑正在廚房裡幫奶奶燒火,大隊長家媳婦兒來了。她一進門,就笑呵呵的誇奶奶有福氣,說大伯大姑眼看就要上班了,我奶奶總算熬出來了。接著又說我爹和三姑有出息,都能在縣城裡上學,給爺爺奶奶爭了光。說了半天之後,她終於把話題,轉移到了二姑身上。
原來,二姑從市裡學完裁縫班後,和她一個家住在鎮上的一個同學合夥,在鎮上開了一家裁縫店。二姑學過裁縫,出技術,那個同學家裡有空房子,店就開在那個同學的家裡。
二姑手腳麻利,做出來的衣服時髦好看,她的那個同學能說會道,很會招攬客人,她們裁縫店的生意越來越興隆。每天早上天一亮,二姑出門去鎮上幹活,天黑了才關門回家。二姑的生意好了,自然引起了周圍店鋪的羨慕嫉妒,尤其是鎮上原來的那家裁縫店。
那家裁縫店的主人是鎮子裡的人,店主是一位家庭婦女,因為手巧,自己家裡是鎮子裡最先有縫紉機的人家,就在鎮子上開了一家縫紉店。給人裁剪衣服,鎖邊縫紉,在二姑的裁縫店沒有開張的時候,鎮上的人做衣服,都是去這家店裡做,生意也算興隆。
在自從二姑她們的裁縫店開張後,她們店時髦新穎的款式,精緻的做工,把鎮上想做衣服的人都吸引過來了。那家裁縫店在鎮上幾乎成了擺設,只剩下一個門面,空蕩蕩的杵在那裡無人問津。
看到自己家門前冷落鞍馬稀,眼看著就要開不下去了,那個店的老闆娘坐不住了。她在二姑的店門前轉悠了幾圈後,看過了二姑的手藝,心裡就有了算計。經過多方打聽,她就人託人託到了村裡大隊長媳婦那裡,給她自己的兒子說媒。
這樁親事要是成了,二姑就成了她們家的人,有二姑這麼好的手藝,以後鎮裡的裁縫生意,還是她們家的。
起初,爺爺奶奶是有點不情願的。一是二姑才初中畢業,雖然在村裡的閨女們中,也到了結婚的年齡了,但是畢竟才走出學校,沒有生活經驗。二是大伯和大姑都還沒有結婚,二姑的年紀也不算太大,爺爺奶奶並不著急讓她結婚。可是架不住大隊長媳婦三天兩頭來當說客,幾次三番後,奶奶心動了。讓爺爺去鎮上趕集,也打聽過那家人家,都說是一家子勤快人。
爺爺奶奶都是勤快人,聽說對方家裡都是勤快人,便覺得是個正經人家。兩家人在一起吃了一頓飯後,便把親事定了下來,說定了到來年臘月結婚。
二姑的親事定下來後,侯家人三天兩頭來店裡喊她去家裡吃飯,尤其是每逢鎮上有集的日子。每次都是二姑剛到自己的裁縫店,侯家婆婆就上門了,不是說包餃子就是要蒸包子,反正都是比較麻煩的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