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想換饃饃的孩子們,端著自己的麥子,跟著他們去我家裡換饃饃。
第一次蒸饃饃,雖然是點著燈換完的,但是最後總算是一個不剩的換完了。爺爺奶奶很高興,決定第二天繼續蒸饃饃,再拿到街上去換。
有了第一次,當爺爺再提溜著籃子出來的時候,人們都知道是換饃饃的了。想省勁兒不想蒸乾糧的,想吃口我們家饃饃解饞的,還有那些家裡來客或是串親戚的,都會回家挖麥子換饃饃。
爺爺在我們村換饃饃,只要提溜著籃子往街裡一走,不用吆喝,看見的人都知道他是換饃饃的。要是去其他村子換饃饃,不會吆喝,是做不成生意的。三姑白天要去上學,不能跟著爺爺去吆喝,放學了又太晚了,不能做生意。
後來,成奎給爺爺弄了一個羊犄角,一吹就可以發出很大的嗚嗚的聲音。到了星期六星期天,爺爺帶著三姑去其他村子的換饃饃,爺爺吹羊犄角,三姑吆喝。兩三次後,周圍幾個村子裡的人就都知道了,吹羊犄角的嗚嗚聲一響,就是換饃饃的人來了,挖著麥子出來換饃饃。
三姑和爺爺轉遍了我們村附近的幾個村子後,我們家的饃饃也從一天蒸一頓,改成了早上和中午兩頓。爺爺找了竹篾匠,做了六扇蒸籠,把家裡蒸饃饃的大箅子,換成了蒸籠。大箅子一鍋只能蒸一箅子饃饃,蒸籠一鍋可以蒸出來五六籠。既可以節省時間,比一鍋一鍋燒火蒸饃饃,還節省了不少柴禾。
奶奶起早蒸好饃饃後,爺爺出去串著村子換饃饃,家裡再留一部分饃饃,供村裡人來我們家裡換。上午,奶奶一邊發著面蒸饃饃,一邊和老奶奶一起,給村子裡來換饃饃的人稱饃饃。
那天上午,爺爺推著腳踏車去換饃饃,奶奶在家裡和蒸饃饃面。二猛子提溜著滿滿一笆斗籃子麥子來了,要換饃饃,稱完了麥子,稱饃饃的時候,她就要了六個饃饃。說剩下的饃饃存在我們家,她啥時候來的時候,再稱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