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看你這話說的,很像我們有多饞一樣。我想著多賣點東西,你卻說賣不了吃,不跟你說了。”
三姑最怕別人說她好吃,是吃嘴精,爺爺的話本身沒有說她好吃的意思。但是她覺得是自己提議進糖,爺爺說賣不了讓她們吃,還是有貪吃的嫌疑。
從縣城回來,趁著後晌有空,爺爺和奶奶在廚房裡炒葵花子兒。以前,每年過年的時候,家裡都是炒個一升二升的花生來招待客人。這炒葵花子兒,還是第一回。不過有過炒花生的經歷,他們決定用炒花生的經驗,來炒葵花子兒。
爺爺把從河邊挖回來的沙子,放到鍋裡炒幹後,再把葵花子兒放進去翻炒。奶奶坐在灶膛前燒火,爺爺手裡拿著鐵鍬,在旁邊翻著鍋裡的沙子和葵花子兒。
因為是第一次炒葵花子兒,爺爺也不敢多炒,只炒了二斤葵花子兒做實驗。因為是照抄照炒花生的經驗,爺爺奶奶炒葵花子的時候,炒的時間就長了一點兒。葵花子兒炒的過了火,外表看不出什麼,葵花子兒仁兒變成了褐色,吃上去帶點兒焦糊味兒。
不過不要緊,反正過年了,自己家孩子多,也要吃一些葵花子兒。這些葵花子,賣雖不大好賣,自己吃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爺爺奶奶也沒有在意,吸取上次炒的經驗教訓,又重新炒了一鍋火候正好的葵花子兒。
一家人忙忙碌碌,很快就會到了臘月二十七,爺爺帶著二姑三姑去進最後一次貨。
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縣城裡的百貨公司就放過年假了,一直到正月初六才開門。
百貨公司放假,村裡的代銷店不能關門。村裡人雖然都備了年貨,也有落了的時候。像有的人家,要去找人寫對聯了,才知道忘了買紅紙,趕緊跑代銷店買一張。有的人家,要調餃子包子餡兒了,想起來沒有面醬,趕緊差孩子去代銷店裡打個一斤半斤。
村裡的代銷店,什麼時候有人買東西,什麼時候就做生意。要做生意就要備好貨,所以從臘月二十五不蒸饃饃開始,爺爺和三姑每天去城裡進貨。按著三姑的思路,每種東西不多進,每種東西都進一些,主打一個全貨。
以前人們手頭緊,買東西都是緊著便宜耐用去的,一種東西恨不得能用一輩子兩輩子。現在手頭寬裕了,除了實用便宜,也開始講究品種樣式了。
就像糖吧,以前過年,家裡手頭緊張的,乾脆不買。手頭寬裕的人家,最多也就是一毛兩毛的水果糖哄孩子,這個年就過去了。現在來代銷店的,看到各種各樣的糖,雖然還是三毛兩毛的買,但是很少有人買一種,多數人家是每樣多少買點兒。這就導致了代銷店裡每天都有缺的貨,爺爺需要每天都跑一趟城進貨。
臘月二十七,是最後一次進貨,要把從今天到正月初六前的貨物都要進全。所以今天早上,爺爺不僅帶了三姑看車子,還帶了二姑和她一起搬東西。
“爹,今兒個咱還再進點兒糖吧?家裡的糖看著不少,一過年肯定就不夠賣了。你是沒看見,那些孩子們看著糖那樣兒,哈喇子都流到下巴上了。要是正月裡他們手裡面有了壓歲錢,你說他們還不放開了買個夠。”
“正月裡有了壓歲錢不假,他們家裡也都買了糖,自己在家裡有糖吃,誰還稀罕來咱這兒買糖啊?”二姑不同意三姑的觀點。
“咱們代銷店裡有好幾樣糖,每家也就是買個一兩樣糖,最多也就是買三四樣,誰家能把這幾樣糖都買全了。家裡有的不稀罕,家裡沒有的,你說他們咋能不稀罕,手裡有了壓歲錢,你說他們幹啥用?”
“那也不能光想著吃啊?你覺摸著所有人都跟你一樣是個小吃嘴貨,見了好吃的就走不動路,有了壓歲錢趕緊拿去買糖吃啊。”
“你才是吃嘴貨呢,你一家子都是吃嘴貨,我說了那糖能賣了你還不信,你就是硬要給我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