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間的縫隙分析,說明頂住石門是從外邊乾的,應該有一種可以從外邊拉住頂門石的工具,“拐釘鑰匙”就是這類工具。
據《肅松錄》載,1644年,昌平州吏趙一桂,為埋葬吊死的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用拐釘鑰匙推開裕陵頭層石門入內的。
這段記載對開啟定陵石門很有啟發,拐釘鑰匙無疑是開關石門用的一種金屬工具。
但上哪兒去找拐釘鑰匙呢?大家又犯難了。(未完待續……)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開棺
薑還是老的辣,王教授的實踐經驗可比韓孔雀多多了,他找來一根一米多長的8號鐵絲,在鐵絲一端拴了一根繩子,又叫木工師傅準備了五六根長約一米、寬約五六厘米的竹板。
在王教授的指揮下,韓孔雀將那根鐵絲彎成半圓形,立著從石門縫裡送進去,再轉過來,套住頂門石的腰部,然後把門外多餘的鐵絲用手彎,邊彎邊送。
這樣慢慢地鐵絲圈的那個頭就轉回來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鐵絲圈,然後木工師傅用小鉗子將它擰死,做成了套住頂門石腰部的一個牢固的“拐釘鑰匙”。
一切準備就緒後,大家便合力開門。
由一名隊員拽著拴在鐵絲圈一頭的繩子,其他隊員用竹板從門縫裡伸進頂門石的上端,一邊頂一邊推石門,頂頂推推,這樣門縫越推越寬。
將近一尺來寬時,一名隊員側著身子從下部鑽了進去。
裡面也無暗箭、陷阱之類,只有門上端牆上一列尖狀石雕怪嚇人的,咋一看酷似飛刀。
這個隊員進去後,就用雙手抱住了頂門石,並把它扶直了。
當門縫推開有兩尺多寬時,又進去了幾名隊員,進去後就把頂門石抬開。
此時,石門不費多大勁就推開了,發出沉重的“嗡嗡”聲。
事後大家分析石門的結構,都為我們祖先在600多年前就有如此先進的技術而讚歎不已。
大石門的橫面成梯形,前面薄,後面(也就是關扇部)厚,比例將近2∶1,這樣石門的重量就集中在門軸處。
石門上下門軸均為球狀,這樣減少了門軸的摩擦力和門的重量。推拉省力。
這種設計非常科學,不僅關門時舉重若輕,而且因重量的合理分佈,使大石門更加牢固,難怪這個重達14噸的石門,能不費多大力氣就能開啟。
進入此門。才算真正進入了地宮。
傳說中的機關、暗器這裡都沒有,但難聞的氣體卻很濃,好在大家都戴著防毒面具。
這是地宮的第一道石門,石門內是地宮的前殿,這是個長方形券頂石室,東西長26米,南北寬6米,高7。2米。
地面鋪砌當時江、蘇燒製的方形澄漿磚(當時的名磚,被稱為“金磚”)。在明代建造宮城的澄漿磚,其材料均是當時最好的,一般外城牆的砌磚就是澄漿磚,尺寸比一般的大,長48厘米,寬24厘米,厚12厘米,每塊重24公斤。
比如明代的紫禁城砌城牆共用了1200萬塊澄漿磚。
紫禁城宮殿的地上用磚。又是另一種,叫金磚。這種磚質地細膩,略帶金黃色,敲之鏗然有聲,異常輕脆,作工自然也要複雜得多。
而這裡鋪就的全是這種做工複雜的金磚,單單是這批金磚就價值不菲。今天蘇、州的玉窯廠仍然保持著這種工藝,加工藝流程圖片這是一種叫做“金磚”細料方磚。
現在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中就是鋪的這種磚,還因此磚又得名金鑾殿。
這種磚什麼時候成為皇宮專用已經無法考證,至於為什麼叫金磚;一種說這種磚敲起來有金石之聲,就被稱為“金磚”。
還有一個說法相傳來自一個工匠之口。他做了一個粗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