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老尼讓稻兒拿了她的親筆信,連夜去投鎮江寺。稻兒跪下來,給老尼磕了三個響頭,灑淚而去。庵裡一片低低抽泣,唯獨老尼神色不變。她說:
“好一個和尚,就這麼去了。”
鎮江寺建在距鎮江鎮半里外的一座孤山上,山頭立著顫巍巍白塔,上下十七層,蓋滿蓬草和鳥糞,江風浩蕩,銅鈴啞聲啞氣,是隋煬帝大業十四年的舊物,已有一千三百一十九年,差不多算半個廢物了。七年前,除了有個無錫來的掛單和尚在塔裡住過小半年,一直是荒著。老方丈安置稻兒住在塔頂上,裝聾作啞,隱姓埋名,每日只以灑掃白塔為功課,就連吃的、喝的,都是寺裡的火工送入塔底,打個照面,相互也不聞不問。沒人曉得稻兒的來歷,有人猜他是老方丈的私生子。
這是1937年春天的事情,距日本軍隊攻陷武漢還有一年半。
三四
稻兒在塔中一住就是數年。人間數年,塔中一日,對他來說,日日都是一樣的。要說有不同,就是漸漸感到床小了,起居空間狹窄了,猛一直起身子時,可能碰得頭生痛。除此之外,他覺得一切都挺好。每一天,他都把每層樓灑掃得一塵不染,在佛、菩薩的像前,放上一碗清亮的水。塔下幾步外,有一口古井,他天亮光著腳板去洗漱,再提一桶水回來。這段距離,是他出了塔,走得最遠的路。他的飯量大了,力氣大了,上十七層塔,不喘氣、不心慌。每層塔都擱著些經書,枕下的穀草裡,還藏著一部《紅樓夢》、一部《玉梨魂》、一部《廣陵潮》,大概是那個掛單和尚留下的。他每天翻幾頁,幾年裡,翻了不曉得多少遍,都記在心裡了,即便他死了,那些字都印在腦子裡。即便把他燒成灰,那些字成了灰也和他的灰,是攪在一起的。然而,他的學習和參悟是沒人可以交流的,就像林黛玉流淚了,並沒有賈寶玉陪她哭。他每天對著滔滔江水,合十誦出的,只有不變的四個字:
阿彌陀佛!
他伸手出去,擦亮了簷角下的銅鈴,拔掉了雜亂的蓬草。麻雀不怕他,又銜來了枯草,在他的協助下,重新築了新巢。麻雀的叫聲並不好聽,嘰嘰喳喳的。他很耐心地,用幾個月,甚至可能是一年兩年的時間,學會了鳥語,用嘰嘰喳喳的聲音和麻雀交談。麻雀的語言比人要簡單多了,只表達喜悅和悲傷。他喜歡久久地看著麻雀的眼睛,麻雀眼睛總是溼潤和警覺的,沒有一點的敵意。
過了端午節,江上風清,陽光正好,稻兒靠在視窗吃粽子、望江景,一顆子彈呼嘯著射上來,“啪”地打在十四層的簷角上!石屑暴濺,銅鈴摔落了下去。塔裡的麻雀受了驚嚇,翅膀齊刷刷“轟”地一響,都衝出了塔去,密密麻麻遮蔽了天空,接著又是幾聲槍響,麻雀飛遠了,只留下些羽毛在空中靜靜地漂浮。稻兒伸個頭出去,看見塔下的草地上,站著些日本兵,還有一個穿白襯衫的翻譯官,正在嘰哩咕嚕地笑談著。那個翻譯官,讓稻兒出了身冷汗,正是包忠良。
第八章 孤山稻兒(5)
麻雀從此沒有再回來。晚上,稻兒睡不著,月光進來,照見那些溫暖的空巢,他嘬了嘴,嘰嘰喳喳,學那些麻雀說話。後半夜,鎮江鎮上忽然一聲地動山搖的轟隆響,連鎮江塔也一陣地哆嗦。他望見鎮上一片火光沖天,接著,就是炒豆一般的槍聲。他心裡發怵,不敢閤眼,擁被坐等天亮。
天終於亮了,稻兒照例下到井臺去打水。細雨在綿綿地落著,他有些睜不開眼睛,只覺得寒氣砭入他的骨頭,廟裡說不出的死寂,他很想扯開嗓子喊方丈,卻發不出一點聲音來。他有點心慌,頭一回違背方丈要他立的誓,走進了廟裡去。廟門大開,地上有血跡,再走幾步,看見有僧人倒在血泊中,怒目圓睜,胸口被刺刀捅過,身子都已經僵了。稻兒想哭,眼睛卻乾巴巴的。他只在伙房的柴堆上見到一個活人,是奄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