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韃子這次入關連山東都劫掠了一遍,甚至在濟南的藩王都給活捉了去。
韃子的味道越來越近,城內人心比之幾天前相比,開始變得惶惶然,這次遭遇流民的突發事件使得李信當天就被孫承宗任命為築牆的總辦,所有築牆事宜一體負責。這修牆乃是孫家出資,雷縣令又不願攬事上身,所以初時便由孫鉁負責。但從今天開始,這個位置換成了李信。
李信也很緊張,到了現在他也不敢打包票韃子是否在一個月後攻城,誰知道自己的到來會不會讓歷史的細節起了一些變化。李信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收買全高陽縣的碾子,有多少要多少,因為碾子的數量直接決定著水泥的產量。同時下令所有城牆停止砌磚。
還有一件事讓李信感到頭疼,就是那魯典史像膏藥一樣粘住了他,非讓他加高城牆不可。李信無奈之下便耐心的向他解說,關於改造城牆的詳細計劃,以及城牆改造後的功能,再與加高城牆進行對比,讓他魯典史自己判斷孰優孰劣。
魯典史琢磨一番之後,才心有不甘的點頭承認李信的方案更高明,但還是賴在工地上不肯走,李信也只好聽之任之。
僅用三天時間的準備,水泥便開始進入大規模投產階段,到處都在挖粘土,收集石膏、石灰、甚至是碎瓦片等物。隨後,城牆外開始了大規模的釘做灌注城牆的模具。時人,多數人家都會些簡單的木工活,組織起來按照定好的章程,速度竟也不慢。
這幾天時間,縣衙的魯典史對李信左右不離,李信也沒閒著,他透過改變各種物質的攙兌比例來控制水泥的凝結時間。很快,魯典史發現了李信改變各種材料配比的過程中的門道。
“李總辦,為何石膏的分量始終在變化?”
魯典史心眼裡其實是存了監工的念頭,築城乃是軍國大事,縣令不作為,他一介典史雖然不入流但也是朝廷親任的命官,所以必須要負起這個責任來。但幾天下來,他便發現,這個在高陽縣大牢裡關了幾個月的囚徒不但沒有撈銀子的想法,工作起來跟不要命似的,經常徹夜不眠,讓他們這些拿朝廷俸祿的人都自愧不如。
所以,最初的防備態度發生了改變,也開始在各種技術上和李信進行討論。其實魯典史所謂的討論,基本上都是他和李信一問一答,就像現在。
“石膏的多少可以決定水泥的初凝時間。”
“哦?還有這麼一說,水泥凝結越快不是越好嗎?如何還要多加?”
“典史大人有所不知,水泥在拌好後,如果初凝時間過短將會很快失去可塑性,一旦此時還沒有灌注,這些水泥就浪費了。”
“原來如此。”
李信這幾日著實被魯典史煩的夠嗆,就在剛剛突然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關鍵性問題,何不從這傢伙身上做突破口。
“典史大人,李信有一事不明想請教一下!”
儘管經過幾日的接觸,魯典史還是很不適應李信在禮法上的生疏,這個人和尋常百姓不同,對於衙門官吏沒有半點敬畏之心。但做大事不拘小節,他這一點倒是頗有古風。一直以來都是魯典史問東問西,實在沒面子的很,此刻聽說這個好像什麼都懂的傢伙有問題要請教自己,便不由得挺直了身子,乾咳一聲。
“儘管問來,本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注:竹筋替代鋼筋一事,老酒特地請教過搞建築的朋友,是可行的,而且日本就在使用這種技術。至於新聞上的竹筋豆腐渣完全是水泥標號不夠導致的。
第五章 典史募兵
“縣庫裡的火槍為什麼不拿出來裝備民壯?這東西可要比刀槍厲害許多啊。”
“你說的是火銃吧?”
魯典史沒想到李信問的居然是這個,關於這批火銃他是知道的,是上次韃子入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