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財政局的最後籌碼
青州市財政局內部的氣氛愈發凝重,局長李明傑的臉色陰沉,他知道,拖延戰術已經難以奏效。顧晨的改革步伐太快,透明度改革的推進,讓財政局的原有利益格局受到了威脅。
“李局,顧晨的財政公開方案已經在青河縣全面實施了,”副局長低聲說道,“再這樣下去,我們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李明傑冷笑:“他以為財政透明化就能改變局勢?太天真了。”
他頓了頓,緩緩說道:“如果我們不能阻止改革,那就讓改革自己崩潰。”
“您的意思是……?”副局長皺起眉頭。
“財政公開,表面上是好事,但只要有人挑事,就一定能找到漏洞。”李明傑的目光冰冷,“找幾個善於寫文章的人,讓他們匿名舉報,從財政公開的資料中找問題,挑毛病,放大矛盾。”
副局長心領神會:“這樣一來,輿論就會開始質疑青河縣的財政管理。”
“沒錯。”李明傑點燃一根菸,緩緩說道,“而且,我們手裡還掌握著一張王牌。”
“什麼?”
李明傑神秘一笑,低聲道:“省委組織部前些日子對財政系統進行巡視,發現青河縣一些財政支出專案有程式瑕疵,雖然問題不大,但如果我們推波助瀾,顧晨就會很難受。”
副局長眼神一亮:“這一招夠狠!只要把財政程式的漏洞放大,哪怕沒違法,顧晨也難以全身而退。”
“去安排吧,讓那些人‘自發’舉報。”李明傑眼神冷漠。
---
輿論的反噬
兩天後,青河縣的財政改革突然成為輿論焦點。
一篇匿名文章出現在多個地方論壇和社交媒體平臺上,標題聳人聽聞:《青河縣的財政改革,真的經得起推敲嗎?》
文章詳細列舉了青河縣近幾個月的財政支出,強調部分專案存在“流程不清晰”、“資金撥付過快”等問題,並暗示“財政改革是否在急功近利”“是否存在利益輸送”等質疑。
雖然文中並未直接指控顧晨有任何問題,但字裡行間都在製造懷疑和不信任。
緊接著,一些地方媒體開始轉載,甚至有記者來到青河縣,希望採訪政府相關負責人。
輿論風暴正式來襲!
“顧縣長,市裡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王立快步走進辦公室,將列印出來的幾篇文章放在桌上。
顧晨看了一眼,臉色冷了下來:“這幫人,終於按捺不住了。”
“這篇文章從財政透明資料中挑毛病,看似有理有據,但實際上完全是有意引導。”王立憤憤說道。
張景偉冷靜分析道:“這不是普通的輿論風波,而是有組織、有預謀的抹黑,他們的目標很明確——讓你的改革受到質疑。”
顧晨冷笑:“他們想利用輿論戰,讓改革失去民眾支援?”
“沒錯,而且市財政局的人可能還會放出‘巡視組發現問題’的訊息,進一步強化輿論壓力。”王立說道。
“那我們就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顧晨的目光銳利,“既然他們利用財政資料挑問題,我們就把所有資料擺到檯面上——公開回應,正面迎戰!”
---
反擊的時刻
第二天,青河縣政府召開新聞釋出會,正面回應輿論質疑。
面對眾多記者,顧晨態度堅定:“財政改革是一項長期工程,我們理解外界的疑問,因此,我們決定進一步提升透明度,把所有財政支出細節向社會公開,並接受群眾監督。”
現場頓時一片譁然。
一名記者站起來提問:“顧縣長,輿論質疑財政支出是否存在漏洞,您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