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站出來支援司徒萬里所言,卻又更進一步,不只是不許,而且應該收回馬明峰的東海王封號,令其回京都。
朝中反對之聲甚重,佘宇晨也是心中苦悶。馬明峰迴京都她並不知曉,儘管名義上馬明峰是她臣子,卻是真正的親生父親,這雖然並不會影響她當年登基,但如果自己真的派兵鎮壓馬明峰,這就是父女相殘。
蒯龍既然不接手大蜀國,那就亂吧!
考慮至此,佘宇晨威嚴之聲在金殿響起,“東海王擅改大蜀國禮制,罪不可赦。念其乃是為張百川追討公道,此事朕可以不予計較,只要放棄奏本上所述,朕可以既往不咎。”
這意思已經很明顯,對蒯龍殺死張百川之事不會追究。
也符合她想要禪位給蒯龍的意圖,何況就算她要追究蒯龍的責任,誰去執行?
所以,表面上看,這一切都是在合情合理範圍內,女帝所作出的最明智的選擇。
東線駐紮的易鳳英,接到朝廷回覆,馬上就又修書一封,將朝廷旨意和她給馬明峰的回覆一併遣人送去東海城中。
兩日過去,不見回信,再等了一日,北域的十萬大軍已經與她匯合,東海城終於傳來了訊息。
東海城豎起了“東蜀”大旗,東海王馬明峰自封“東蜀王”,執意要為張百川大人討回公道!
如此往來京都和東望城傳遞訊息,一邊執意報仇,一邊是不認可東蜀王的自稱,要易鳳英盡力相勸。
魏玉華和易鳳英兩人在營帳中,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兩人都是奉旨前來,可現在朝廷似乎並無開戰的意願,東海城中馬明峰又執意要自立東蜀王,為張百川復仇。
易鳳英倒是無所謂,在京都她也就是議政院養老,可是北域這邊魏玉華卻不能長期駐守這裡,最後留下一個將軍坐鎮,自己返回北域去了。
十七萬大軍駐守在離東海城數百里之地,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最後易鳳英實在無奈,修書一封,讓親信前往西疆交給女婿施恩。
她自然不會主動給蒯龍去信詢問,一是怕得不到回信,另一方面,也有她的考慮,這種來往書信今後會不會成為某個證明很難說。
因而,她在給女婿的信中也只談如今的現狀,隻字不提該怎麼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