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沖和達旗木的表現,讓蒯龍暫時放下心來,看來有了廣大的草原,他們的心結已經開啟。
只是,這樣的心結早晚也會因為草原領地的變化而變化,要是不能完全的把遊牧的人群思想轉變過來,西疆也只能是暫時穩定。
御史們所做的事不是短暫的事情,而是一件關係到千百年社稷的關鍵。
現在這樣的條件下,蒯龍忽然明白了一件事。
不管是師父、佘宇晨還是任何人的佈局都是著眼在大蜀國原有的疆土。
東、南暫時沒有拓展的可能。而北域因為旗旦族導致蜀國兵發北域,如今北域屬於蜀國疆土之外的已經類似黑沽族居住的地方,人類生存已經很不易,要想有大量的人口居住是不可能的,更不會對大蜀國造成邊境威脅。
現在唯一還不確定的是西疆。
既然如此,就把原本“大蜀國”的領地讓出來,倒是要看看誰要做什麼。
而且,家人在京都他也不放心,還不如回到這片熟悉的西疆領土,至少在這裡,新任的官員與原來的蜀國並無多少情感而言,談不上什麼絕對的忠誠,而且自己把黑沽族融入了進來。
相對於其他的疆域,西疆,這個多族融合的地方,他的威名更盛,想要在西疆發生兵變的可能性最低。
而且,他的精騎和河曲軍在這裡更有用武之地。
想到這裡,蒯龍下了一道旨意,讓親衛傳回京都,他要遷都安圖城。
他相信這個訊息在京都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所以,另外擬定了三道旨意,分別送往南疆自己的師兄相州王、北域東營王易鳳英和東域平東王魏玉華。
另外給在南山的師兄畢舊也送了信前去,如果有其他師兄弟的訊息,無論如何都要讓他們做出選擇,是回到南山還是選擇一地居住,讓他心安。他相信畢舊會明白他的意思,不是他不相信這些師兄,畢竟他們看在那不承認自己師門弟子身份的江應天還有沒有別的安排,他不清楚只有這些師兄全都在一個地方穩定下來,他才不會擔憂。
聖旨回到京都,果然是京都之中頓時朝堂之上議論紛紛,特別是大臣們認為遷都之事太突然,而且西疆的生活環境比不上京都,但聖旨下來想要抗旨,現在還沒誰敢公然提出。
左輔明善在和右輔韋昕在商議之後,給蒯龍回了一封奏摺,言明遷都之事不可一蹶而就,否則朝廷重臣都會人心不穩。
蒯龍知道會有這個結果,再下一道聖旨,“遷都之事絕沒有任何條件可言,誰要是不捨蜀國腹地的安穩生活,可以辭官!但若是耽誤遷都事宜,殺無赦!”
這道聖旨回到京都,更是無人再敢反對。
而留在京都的禁衛河曲軍已經按照蒯龍的旨意,將皇宮中皇后琪格和皇妃、皇子、皇女全部護送開始向安圖城而去。
明善和自己弟子施恩商議之後,依然雖然猜不透蒯龍為何要遷都,但聖旨一下,他也只能執行。
工部、戶部必須要先搬過去,不管是駐地還是其餘的各項安排,要錢要人的這兩部都必須先行。
蒯龍對於多久遷都成功其實並不在意,只要家人抵達了西疆,蜀國內部要是真的有了紛爭,他還真的想看看到底是什麼樣的。
西北方向的道路已經打通了西、北中轉,而南疆是自己師兄在統管,只有東部稍遠。
當初馬明峰或許是因為人在東域,但不管如何,總是需要驗證的。
蒯龍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安圖城算是有了一個稍微有些規模的朝廷模式,因為興建金殿需要時間,而他暫時並沒有打算在這個上面耗費錢財。
事實上他也並非真的就是要遷都。
但由此可以看出誰會跟他來,誰會眷戀的是京都的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