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葉六十二歲,清瘦有風度,只是口音獨特。還好大明人習慣叫“陛下”而非“皇上”,否則他可能叫成“環鱔”
“葉閣老何其緩也,召令下達一年了,方才入京”
“此前朝局紛亂,老臣不忍見;而今朝局更亂,老臣不得不見”
“有人說,東林清掃朝堂,只待葉閣老入京執掌牛耳”
“若非東林,而是浙人,亦會留給老臣兩分薄面”
這話霸氣得有理有據,浙黨老大方從哲入閣,就是葉向高提拔的。
“當年,顧憲成與老臣也算有淵源。而今,陛下欲重用西學,利瑪竇先生生前也是老臣摯友”
還搭救過顧憲成、引薦過傳教士,這就是人家本事了。年紀不算很大,卻德高望重,滿朝皆是晚輩。
“葉閣老真是面面俱到啊”
皇帝含沙射影的,人家卻很坦誠
“三人成黨,朝中總有爭端,老臣勉力當個裱糊匠,先前無力阻止,而今卻連調停,也做不到了”
“今日局面,閣老所見,當如何”
“斗膽問一句陛下,想要怎樣的大明”
“人人有飯吃,有衣穿。觀員不打嘴仗,實心做事,朝堂稅收足用,邊關無患,如此而已”
“真真僅此?”
“不瞞閣老,朕多次微服出宮,知道天下是怎樣的”
“何其難也”
老葉低頭沉思。從來都是越樸素的理想越難實現,比如說升職加薪,那是何其的難。至於那些高高在上的偉大抱負,那是純粹的理想,不是用來實現的。
“如此,陛下當先為張太嶽平反”
“。。。。。。?”
“好叫天下人知,陛下非針對東林,只是反對誇誇其談者;況且,陛下心中早有變法之意,且當是預示”
“朕為何不能驅盡東林?”
“陛下當知,東林驅不盡。只要背後之人猶在,沒有東林,亦有西林,南林。”
這話有點洪鐘大呂如雷貫耳的意思了。
校哥兒突然明白了,東林哪是一群讀書人啊,那分別是一個階級。他自己之前想的,全錯了。
“閣老何知朕要變法”
“朕愚鈍,不識文采,只看數字;太祖自有官員本等六事,何必再有用人六事;國事繁忙,彈劾浪費時間;若非西學,何來火槍火炮”
校哥兒登基以來說的話,他竟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閣老倒是真誠”
“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恆。陛下這對子,天下都學會了”
“那這些辭呈?”
“陛下自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剩下的,就由老臣一個個去裱糊吧。本來,老臣真是無意接召入閣,而今只能賠上一把老骨頭嘍”
送走葉向高,校哥兒半天后才領悟,自己是不是也被“面面俱到”了?
他收回了原準備查封東林與首善書院的旨意,各退一步吧,一個可以粘合的朝堂,總比分裂來得好太多。而且有了老葉,他又可以當甩手掌櫃蓋章天子了,多好。
往前走,如果能撿起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考成法這些,當然,是最佳化版的,那就十分理想了。
朝堂是副明牌,自始至終,他都沒打算把寶都壓在上面。
-----------------
紙上談兵,書生之見。三個書生之一的孫承宗,而今深深的理解了這話。
儘管在夏季豐水期,大同江的水深也不過一丈多,江寬不過八十步,最窄的地方,甚至只有四十步,兩岸都在步弓的射程之內。由大同江入海口南浦到達平壤,有百里之遙,救援線路過長。不同於三個初到朝鮮的書生,人家代善可是在現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