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任南京禮部尚書”
這位狀元郎,是浙江人,不知與方首輔熟不熟,但肯定是父皇堅定的支持者。
“葉向高,年61歲,福建福清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授庶吉士。歷任翰林編修、南京國子司業、太子左庶子、南京禮部右侍郎,萬曆三十五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萬曆三十六年起獨掌內閣七年。萬曆四十二年告老還鄉。”
這位壓軸的,是方閣老的伯樂,也是所有人中,真正的大佬。
校哥兒拿著一根炭筆在紙上寫寫畫畫,王安偷偷看了幾眼。
好像是西洋文字,也好像是符號。看不懂。
“吏部尚書周嘉謨,年74歲。湖北漢川人。隆慶五年進士,任戶部主事、監察院按察使、右副都御史、邵州知府、雲南巡撫、四川左布政使、兵部右侍郎、南京兵部尚書、工部尚書。曾彈劾沐國公侵佔民地八千傾,經神宗皇帝查實,勒令退還。巡撫廣東,修南海、三水堤岸,富國利民。督兩廣軍務,修繕邊防,退交趾侵犯。
“這位周尚書,倒是一名能臣”
“陛下所言極是,周尚書剛直清名,天下稱頌”
“戶部尚書李汝華,年67歲,河南睢州人。萬曆八年進士,任兗州推官。歷任工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江西巡撫、太常少卿、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戶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代掌吏部。李尚書巡查甘肅時,彈劾將吏侵吞、土地荒廢,後又主持屯田、廣增軍用。主事戶部後,又彈劾福王賜田超制,將之扣除四分之一。巡撫江西十四年,練達勤敏有清名。
,!
又是一名能臣!
“禮部尚書孫如遊,年61歲,浙江餘姚人。萬曆二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翰林院檢討、太子右贊善、右諭德、右庶子,南京翰林祭酒、翰林祭酒、禮部右侍郎。孫尚書乃是當年首請神宗皇帝立太子之人,勞苦功高,乃是先帝至為信任之人。
老孫頭,相當的可以。
“兵部尚書黃嘉善,年61歲,山東即墨人。萬曆四年進士,歷任河南葉縣縣令、蘇州府同知、山西平陽府丞、大同知府、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衛兵備、寧夏巡撫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
“黃尚書任葉縣縣令時,推行一條鞭法,考功得第一。任大同知府,邊軍兵變,黃尚書單騎入營,勸降亂兵。巡撫寧夏,開荒田、建鄔堡,寧夏十年烽火不驚,至今仍有軍民在寧夏為黃尚書建立生祠。”
“黃尚書總督三邊時,破韃靼入侵,因此三邊大捷,升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神宗皇帝褒贈為“四世一品””
“臥槽!”
“陛下,您說什麼?”
“沒事,你繼續”
“刑部尚書黃克纘,年71歲,福建泉州人。萬曆八年進士。歷任壽州知州、刑部員外郎、贛州知府、山東巡撫兼右副都御史,山東左布政使、總理京營戎政,亦是先帝信重的顧命大臣。黃尚書在山東救梳河患,頗有成效;又屢平匪患,累有軍功。黃尚書編纂有《歷代疏治黃河全書》,亦精於營造”
“大伴,朕有一事不明。這六部尚書,各個功勳等身,為何都不曾廷推入閣?”
“按例,非翰林不得入閣,非庶吉士不得為首輔”
“這是什麼規矩,大明律還是皇明祖訓?”
“此……乃是約定俗成,非明法”
“非翰林功臣,就沒人廷推?”
“恐是,怕不服眾”
所以,在大明,考試沒考好,官當得再好也沒用,是這個意思嗎?
:()明天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