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郭解的遊俠軍幫忙監察朔方郡,劉大海手頭的郡縣兵就能替換下來了。
但劉大海並不打算讓這些郡縣兵閒著。
和內地不同,內地一般只有獨屬於郡守統領的郡縣兵。
邊郡除了由郡守統領的郡縣兵外,還會有一支長期駐紮的由中央統領的邊軍。
邊軍主要是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匈奴人突襲。
以及在需要時,隨大軍一同出擊匈奴。
有時候也會由邊軍首領任郡太守之職。
就比如戍邊老將李廣。
像李廣一樣戍邊幾十年的老將還很多,只是他們中規中矩,沒有李廣那麼出名而已。
但誰都無法否認他們戍邊這些年的功勞。
等皇帝把他們從邊郡之地召回長安時,他們大多都會被封侯,來嘉獎他們這些年的付出。
劉徹不會虧待每一個有功之人。
同樣,他也不會放過每一個犯錯者。
負責駐守在朔方郡的邊軍將領名為趙昱。
他是一個資質很老的戍邊大將。
年近四十的趙昱,已經戍邊二十多年了。
這其中的辛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夠體會。
大大小小的戰役他經歷過幾十次,好幾次都差點丟掉了性命。
如今他只想安穩的守著朔方郡,等待著陛下召回長安。
人一旦年紀大了就怕死,這一點是真的。
尤其是當你開始暢想,自己馬上就要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時,更是惜命。
所以他對騎都尉擅自離開朔方郡,潛入匈奴人的地界不是很滿意。
他現在只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時候多做多錯,不做不錯。
這已經成為了趙昱現在的處世之道。
但是騎都尉的兩個將領,一個是衛青的外甥,一個是李廣的兒子。
無論是哪個,他都得罪不起對方身後的人。
他不像衛青一樣,自己功成名就深受陛下賞識,還有一個皇后姐姐。
也不像李廣一樣,出身隴西李氏。
他能成為這支邊軍的統帥,全是他一步步拿命拼出來的。
稍錯一步,就會前功盡棄。
如今他只希望,騎都尉的那群小子能夠平安歸來。
若是被匈奴人俘獲了,那五百多套昂貴的盔甲和武器,豈不是白白便宜了匈奴人?
日後匈奴人還要穿著那套裝備來打他。
年輕人就是喜歡操之過急,不曉得一步一個腳印。
趙昱叮囑手下密切注意匈奴方向的動靜後,就向著朔方郡的城牆上走去。
今天朔方郡守和都尉邀請他去城牆上一敘,大機率還是說萬一騎都尉遇到了麻煩,讓他出兵相助的事情。
趙昱不知道這些人為什麼總是覺得騎都尉能捅下什麼大簍子。
以他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騎都尉要想在匈奴人地界裡成功活下來,必須對匈奴人的分佈十分清楚。
能夠有效的避開大規模匈奴人。
可是匈奴人是不停流動的,沒有人能夠確定匈奴人的分佈。
當你發現匈奴人的時候,匈奴人往往也發現了你。
畢竟沒有人比匈奴人更瞭解草原。
郡守是平陽侯曹襄,以前是個跋扈公子,這幾年不知道怎麼回事,越來越被陛下看重了。
都尉劉大海倒是出身卑微,是個有大才之人。
而且對方輕易的就為朔方郡招來了二十萬餘眾,朔方郡的改變他也都看在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