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朔方城的構造之後,劉大海感嘆,大漢人對如何建築一座邊城知之甚詳。
朔方城是一座真正攻防一體的戍邊大城。
再加上使用了水泥這種新凝固材料,朔方城要遠比一般邊城堅固的多。
箭樓、藏兵洞、內外城等等,分佈的十分合理。
城池防守人員的安排,以及外出作戰兵力的佈置,都讓劉大海覺得佩服。
劉大海覺得,只要有足夠的武器,朔方城可以以兩千兵卒御守萬人進攻。
況且,匈奴人的攻城戰,並不是那麼令人看好。
再加上大漢國的弓弩還算發達,所以匈奴人很少會願意去攻打大漢的城池。
他們更擅長的是從大漢國漫長的邊境線上尋找佈防較弱的地方,以騎兵破之。
然後在大漢國境內遊走一番,搶奪他們所需的物資。
但是朔方不一樣。
這裡被匈奴佔據許久,水草肥美,匈奴人認為河套之地本就應該是屬於他們匈奴的。
如今朔方城就如同一柄尖刀,刺入了他們匈奴人的領地。
這是匈奴人所不能容忍的。
他們還在尋找合適的機會,看能不能奪下河套這片區域。
劉大海深知這裡的重要性。
雖然他知道朔方郡一直被大漢牢牢控制在手中,但他還是擔心會有什麼變故發生。
所以劉大海來到朔方郡的第一件事,就是再加固城牆一米。
而且,這一米厚度劉大海打算中間混合一些鋼筋,使城牆的堅硬程度達到史上最高。
這樣,在冷兵器時代,匈奴人永遠別想著攻破朔方城。
有了朔方城把匈奴抵禦在朔方以北,那朔方郡就不再是一處隨時會面臨匈奴進攻的地帶了。
而會是一片土地肥美良田萬畝的富庶之地。
唯一不足的是,劉徹沒有把邊軍的統領權交給他和曹襄。
劉大海能夠動用的只有朔方郡的郡縣兵。
邊軍是用來戍守邊境的,郡縣兵則弱的多,主要負責管轄郡內大小事務。
朔方郡的郡兵有將近五千餘人,這些已經足夠劉大海用了。
如果再把邊軍的萬餘人掌握在手中,劉大海也會覺得自己有點飄。
估計這也是劉徹的顧慮所在。
何況,劉大海自認為自己不適合帶兵打仗。
郡縣兵交給他治理一郡是沒問題的。
邊軍交給他就是浪費資源,何況,霍去病的騎都尉也才五百餘人。
只不過騎都尉都是輕騎罷了。
朔方郡有許多的田地需要人來開墾。
這一點劉大海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在報紙上說明了。
朔方郡是一片土地肥美之地,只要願意前來朔方郡者,可以對過往不糾,而且,每人都會分到足夠的土地開墾種植。
這裡被稱為塞外糧倉。
如果以朔方郡一地之力,可以供朔方、雲中、上谷以及右北平之地。
那劉徹就再也不用為大軍出征所需糧草而煩惱了。
邊地能夠自給自足,也將會極大減少少府每年撥出的巨資。
這就是劉徹派劉大海前來朔方郡的目的。
劉徹是對劉大海寄予厚望的。
自從大漢國的百姓能夠吃飽肚子之後,大漢國內郡縣之地的治安狀況就提升了很多。
已經很少會發生聚眾成匪攔路搶劫的事情了。
所以劉大海的五千郡縣兵很閒。
以兵治田是古代經常出現的事情。
霍去病看不上劉大海的郡縣兵。
因此劉大海時常拿五千士卒來擠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