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海最終還是和董仲舒談妥了。
只不過是在報紙上提一嘴他華夏理工先賢也曾研究過儒家學問,並提煉了部分精華著成《弟子規》一書。
同時劉大海表示,華夏理工的啟蒙學書,可供天下童子啟蒙,並不算師出華夏理工。
這一點自然不是董仲舒要求的,董仲舒也不能這麼要求。
這一點是曹襄帶來的他舅舅的意見。
在劉徹看來,大漢國沒有比華夏理工啟蒙書籍更合適的啟蒙書了。
劉徹是一個博識的人,從小廣讀皇家藏書。
對這種事情還是十分有判斷力的。
劉大海對此自然沒有意見,宣傳自家學問他求之不得。
至於那些學華夏理工啟蒙讀物的書生會不會自認為出自華夏理工,就和他無關了。
劉大海答應了董仲舒,董仲舒也承諾只要他還活著,以後儒家和華夏理工非敵。
這是儒家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同樣,換來的是他們儒家亦可派儒生在元朔縣學堂給學子授課解惑。
這事傳到劉徹耳中之後,元朔縣學堂就被擴建大了三倍有餘,諸子百家皆可在元朔縣學堂招收自己的學生並進行傳道授業解惑。
在元朔縣學堂一開始被申請建立的時候,劉徹就已經有了如此一想法。
只是他還缺少一個時機,去說服大海讓諸子百家都能夠在元朔縣學堂裡授課。
如今時機就剛剛好。
元朔縣和大漢國的所有城縣都不相同。
元朔縣學堂也是大漢國第一處大規模教授學子的學堂。
如今,元朔縣學堂正式搖身一變,成為了為大漢國培養各種型別人才的重要之地。
而且,把諸子百家聚集在這裡,也能激發他們彼此之間的爭強好勝之心。
不但便於劉徹控制,也便於出產一些成果。
有儒家教導儒家治國思想,有法家教授以法治國,有農家教授如何種地,有墨家教授如何使用機關術建造各種奇物,有兵家教授對陣之道等等等。
以前並不是有很多人知道種地還有那麼多講究,都是根據上一輩流傳下的經驗行事。
自從一本比較全面的《農學百科全書》出世之後,劉徹才第一次覺得,大漢國也同樣急需一批會種地懂種地的人才。
所以他才會專門讓農家那些大農也一同前去元朔縣的元朔學堂教授農家的學問。
曹襄遠遠的看著憤怒的大海,無辜的道:“這是我舅舅的意思,你朝我發脾氣幹什麼?”
劉大海怒道:“我罵不了你舅舅,還不能罵你兩句了是嗎?”
曹襄心中道你也沒少罵我舅舅啊。
曹襄自然也知道,元朔縣學堂注入了大海的很多心血。
但就這樣被他舅舅給摘了桃子,換他也多少會有些不滿的。
大海若是知道其實摘他桃子的人就是他老爹,估計就不會這麼憤怒了。
畢竟舅舅的眼光總是面向整個大漢國的,而大海的眼觀卻大多是他自己。
劉大海也知道,自己想一手掌控如此規模的一個學堂,劉徹自然是不會允許的。
但現在好了,元朔學堂裡又多了好幾位院長,各自負責自己學說。
他這個原院長的權利,立馬被縮減了一大半。
而且,原本這裡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那些學子也大多學的是他華夏理工的學說。
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其他名家的入住。
不少原學堂學子都蜂擁而去,想去學習其他名家之說。
也就是現在他們的選擇多了,而其他世家也不乏名人。
這讓仍然還選擇華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