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緊急撤退,之前的幾個駐點都被明軍攻破了,他要是留在那邊,現在不是被槍打死就是被炸藥炸死,運氣再差一點,估計會被被轟成一灘肉泥。
面對明軍的新式火器,他充分的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無力。
他所設想的一切戰術行動在明軍的新式火器面前全都變成了虛無,那些佔據優勢地形的軍事據點本來應該成為明軍的絞肉機,應該讓明軍損失慘重,一個一個的進行鏖戰拿下。
最後就算拿下,明軍也會筋疲力盡損失慘重,被迫後撤,放棄南下作戰。
這是他所設想的最好的結局,也是最該發生的事情。
可是事實卻是明軍用新式火器隔著大老遠就把他辛苦設定的軍事設施轟的稀巴爛。
根據一些幸運的倖存者的描述,他放置在軍事據點裡的遠端打擊武器根本夠不到明軍,滾木擂石面對根本不上山發起強攻的明軍也根本沒有意義。
但是明軍的火器卻能大老遠的以極為暴力的姿態將他們的據點摧毀。
據點內營房倒塌,塔樓塌陷,沒有什麼的東西能夠阻擋那種可怕火器打出來的彈藥,任何防禦設施都會在一擊之下徹底被摧毀。
蘇憲誠崩潰的發現自己出現了第二個嚴重錯誤的預判,這在軍事行動當中幾乎是不能出現的,也是不能被原諒的。
出現一次還能說是疏忽,可是第二次了,還能怎麼說呢?
第一次葬送了一萬精銳,第二次,整個諒山防區乃至於整個諒州都要被葬送了。
作為功勳卓著的兩朝老臣,這將成為蘇憲誠為官以來最不可能被接受的敗績,也幾乎可以葬送掉他之前全部的建樹所積累的功勞。
因為諒山一旦被突破、諒州一旦淪陷,明軍就能長驅直入,直搗升龍城,佔據南越的統治核心,輕而易舉的動搖南越李氏王朝的統治根基,破滅一切。
李氏王朝數代君王的心血,很有可能因此直接被葬送掉。
也就是在此時此刻,蘇憲誠才驟然發現大國相對於小國來說的巨大優勢之所在。
並不單單是兵力和國力。
而在於試錯成本。
大國國土廣闊,核心不一,丟掉一塊國土,還有其它更多的國土可以動員反擊,幾乎不可能被一場戰爭擊潰,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可以調整策略,完成全新的佈局,從而逆轉敗局。
但是小國不行。
就比如南越,一旦失去了諒州山區,國都直接暴露在明國兵鋒之下,處境堪比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北宋和失去襄樊的南宋,結局基本上就是一個字——寄!
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一步的話……
作為這場敗績的直接責任者,蘇憲誠需要為此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