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在中國源遠流長,有傳說認為從黃帝時期就有蹴鞠的出現,不過真正開始有明確記載的還是在戰國時期的齊國臨淄。
因為齊國當時靠著海鹽之利富甲天下,居民富裕,便開發出了多種休閒娛樂活動,其中便有蹴鞠這一項。
兩漢時期,蹴鞠進一步發展,甚至因為蹴鞠的特殊性,還衍生出了用蹴鞠練兵的情況,這是古代蹴鞠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而第二個高峰就在南北宋時期,隨著市民階層的發展壯大,蹴鞠活動從隋唐以前的貴族活動逐漸平民化。
南北宋時期,民間出現了大量蹴鞠社團,互相之間舉辦賽事,且逐漸演化出類似足球前鋒中鋒之類的專業站位,讓比賽變得更具觀賞性。
南北宋的首都臨安與開封,就是蹴鞠活動最繁盛的地方,以皇家帶頭玩蹴鞠,民眾也跟著一起玩蹴鞠,當年要是搞一個大宋蹴鞠甲級聯賽,門票錢都能賺不少。
蘇詠霖時代就正好落在了這個全民喜愛、都願意接受蹴鞠的年代,但是蘇詠霖一開始並沒有對蹴鞠有什麼關注。
軍國大事才是最重要的,蹴鞠算什麼?
直到洪武六年的某一天,蘇詠霖接到一名官員視察工場的報告,上面提到工人日常生活的時候順帶著提了一嘴工人們日常喜歡組織蹴鞠比賽娛樂身心的事情。
蘇詠霖這才對這個時代的人們如此蹴鞠這一事實有了一些瞭解。
隨後,中國足球的糟心回憶在那一剎那穿越時空湧入他的腦海裡,竟然比許許多多上輩子的快樂回憶還要更清晰,這讓他非常不爽。
於是他決定藉助此時全民喜愛蹴鞠的風潮,就此發展下去,推動古代蹴鞠向現代足球的發展。
他親自為全新的大明蹴鞠設計規則,刨除了一些蹴鞠比賽當中純粹為了觀賞而出現的動作,增添了一些純粹身體對抗性的動作。
為了方便工人們理解,他還找來畫師畫圖,編出了一份《大明蹴鞠比賽規則及練習圖案》給到了各大工場。
他試圖讓讓工場管理層注意將這個全新的娛樂運動傳授給工人們,改變原先的蹴鞠遊戲,將蹴鞠從遊戲性質大於對抗性質的狀態轉變過來,成為一種具備強大對抗性質的競技體育專案。
因為工場的國營屬性和工人們較為豐富的業餘生活時間,蘇詠霖大力推廣的新式蹴鞠得到了比較不錯的發展。
有充裕休閒娛樂時間和較為充足的營養補充的工人們在閒暇之餘,非常願意來一場充滿對抗性質的新式蹴鞠,這不單單是他們本就喜愛的緣故,蘇詠霖這位全民領袖的大力推廣也有很大的原因在裡頭。
工人們非常願意學習蘇詠霖親自為他們改造的運動專案。
於是從洪武六年底開始,新式蹴鞠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的各大工場內蓬勃發展。
工人們往往會組成好幾支隊伍,每一個班組都有每一個班組的比賽隊伍。
大家會在工場下班之後趁著天色還亮進行集體訓練,瞭解新式蹴鞠的比賽規則,然後在休息日舉辦場內比賽或者練習賽。
每一個班組或者生產小組都會組建自己的蹴鞠隊,限定時間,限定人數,展開激烈對攻,以進球數斷定輸贏。
最終的勝利者將會獲得【競技冠軍】【運動能手】【蹴鞠大王】之類的榮譽稱號和一點榮譽性質大於經濟性質的物質獎勵。
大家追求的也不是經濟獎勵,而是快樂,純粹的競技體育帶來的快樂。
那種在球場上帶球過人並且破門而入獲得分數與觀眾歡呼的感覺,實在是太棒了。
在這個大眾化娛樂活動嚴重匱乏的年代,新式蹴鞠的出現毫無疑問能夠為工人們把工作帶來的疲勞感一掃而空,他們可以盡情地歡呼、揮灑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