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蘇詠霖喜歡解放大街的理由很簡單,因為解放大街上的食物最符合他的胃口。
蘇詠霖雖然祖籍在山東,可他是在江南魚米之鄉長大的, 口味上不可避免的帶有江南屬性,喜歡南方的稻米飯勝過喜歡北方的餅食。
而解放大街上的食物偏向南方口味, 各類飯莊飯店非常之多
隋唐以後,從宋朝開始,米飯在中國人飲食結構當中的比重開始增加。
宋人善於做米飯,並且喜歡用其他食材煮米飯。
根據配料的不同,有清精米飯、玉井飯、蟠桃飯、石髓飯、金飯、盤遊飯、蓬飯、大骨飯、二紅飯和淅米飯等等。
正是因為在吃米飯這件事情上開發出了諸多不同於隋唐時期人們的習慣,以至於稻米消耗量大幅度增加,於是本土稻米產量不足,所以宋人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大米來滿足內部所需。
著名的占城稻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中國。
宋室南渡之後,江南氣候水文更加適合於種植稻米,所以吃米飯的習慣逐漸壓過了北宋時期中原居民們承襲隋唐之風吃各類餅食的習慣。
蘇詠霖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加上後世愛吃米飯的記憶,對米飯自然有諸多偏愛。
他很喜歡吃各類蒸煮米飯,還有各式菜飯、炒飯,幼年和少年便是絕對的米飯至上主義者,沒有米飯,一頓飯都吃不香。
然而當他北上山東之後,艱苦的條件和中原地區的習俗使得他不得不接受現實,入鄉隨俗,和軍隊士兵一起吃各類餅食,或者說是有什麼吃什麼。
不挑食,不搞特殊化,以身作則,引領革命。谷嬾
要求別人做到的前提是自己也能做到,並且嚴格遵守,這樣才能樹立威望,維持紀律。
佔領中都時期和建國前幾年因為財政的困難,蘇詠霖還是沒怎麼改善自己的伙食,吃炊餅, 喝醬菜湯,厲行節儉。
一直到建立明國三年之後, 國內外形勢的好轉和朝廷財政的逐漸寬裕使得蘇詠霖有了改善飲食的條件。
能改善就要改善, 沒必要一直抱著苦日子不鬆手。
沒誰說革命者就該貧窮落後, 剝削者就該華貴上流。
只要分配做得好,所謂奢侈品最終也能成為大眾商品,他的目標就是讓奢侈品逐漸成為大眾商品,讓一切平民化,不再有奢侈屬性。
於是在皇宮裡,蘇詠霖給皇家選單增加了各式蛋炒飯、各式鐵板飯、各類煲仔飯、各類菜肉燜飯乃至於西班牙海鮮飯等等不同的吃法。
這些米飯的吃法也隨著豬肉菜式的大公開而一起流入民間,成為民間大熱菜系【宮廷菜】的一部分,廣為流傳。
作為宮廷菜系的發源地,中都三大商業街內部的各類餐館兒、小攤兒更是緊跟時代潮流,力爭上游,把宮廷菜發揚光大,各種魔改,各種食物的吃法可謂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於是從洪武三年下半年開始,以中都為中心,中都居民們食用餅食的比重開始下跌。
而直接以稻米飯、去殼麥飯作為主食的人數開始增多。
皇家選單的公開也讓普通人學會了很多種好吃的米飯的做法,對米飯的印象也不再僅僅侷限於蒸煮的範疇,這類好吃的做法也不單單僅限於上流社會才能享用。
乘著這股浪潮,加上明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和小微攤販補貼政策,三條商業大街上新開辦的餐館都開始取名叫【某某飯館】或者【某某飯莊】,專門提供各種各樣的飯食。
蒸飯煮飯泡飯菜飯炒飯燜飯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蘇詠霖得知以後很高興,一旦有空閒或者感覺壓力積累的很多了,就會拉人一起去商業街上找一家小餐館吃飯,美其名曰探店。
這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