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四年中, 蘇詠霖掀起大革命浪潮的同時,也開始對明軍軍糧進行新一輪的改革。
除了對日常軍糧進行肉類、蛋類和蔬菜類的供給加成之外, 還著重研發全新的行軍軍糧。
軍隊停駐下來或者就在軍營內駐防的時候,自然可以吃到火頭軍準備的熱飯熱菜,這方面沒什麼問題,明軍的老傳統,給大家吃飽吃好。
但是在行軍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速度,對軍糧的要求就是快速補充體力,填飽肚子,至於口味之類的就完全不重要了。
所以在洪武四年以前,明軍的行軍口糧一般就是幹烙大餅配上醬菜。
幹烙大餅能儲存一個月左右,士兵行軍的時候揹著糧食袋,裡頭整齊碼放幹烙大餅,吃飯的時候就拿出來吃。
而醬菜更是耐儲存之王,作為軍糧來說,有著極高的價效比。
也因此,明軍士兵最不喜歡的就是行軍的過程。
行軍過程沒有熱飯熱菜吃,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難受的,他們多次在軍隊內部的民主生活會上向指導員們提議,能否革新一下行軍軍糧,別總是讓大家吃幹烙大餅配醬菜了。
明軍日常訓練之中也有很多拉練專案,經常需要全副武裝從一個縣行軍到另外一個縣,亦或者從一個州行軍到另外一個州,限定時間,以此鍛鍊體力,增強軍隊機動性。
這個過程就挺難熬的。
蘇詠霖的到軍隊的反應之後也進行了一些軍糧方面的變革設想,準備進行明軍版本的單兵口糧的製作,以滿足軍隊在食物方面的需求。
奶製品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所以在趙玉成南下打出一番天地之後,蘇詠霖在軍糧方面也給了他們一些指導,因為趙玉成控制的地區有山羊的養殖,所以蘇詠霖就給他們派遣了一些奶製品技術員,以山羊奶為原材料,協助他們製作奶製品。
當然了,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奶製品的製作成本比較高,就算在軍費充裕的明軍內部也並不是普及性質的軍糧,只有在緊急狀態下才會使用。
而這一次徐通的戰術行動在趙玉成看來很有價值,為了提高成功率,趙玉成批准給徐通所部的突擊隊使用奶製品軍糧。
這種情況下給軍隊配發這種等級的口糧,對於趙玉成來說無異於燒錢,但是隻要戰爭目標可以達到,這個錢就燒的非常值。
古往今來所有的戰爭如果可以透過燒錢來決定勝負,那麼沒有一個統治者不願意大量燒錢。
他們只會擔心自己燒的不夠多、不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