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看竟是一大片油菜花,勤勞的小蜜蜂正在密密麻麻的花朵間辛勤採蜜。微風一吹,濃郁的花香味使人沉醉。
這麼多的油菜花得有多少油菜籽,有了油菜籽菜籽油還會遠嗎?她終於不缺油吃了。
不過現在說這個還太早,要等到油菜籽成熟後搬回家才會放心。摘了一把油菜花帶回去,一路都是花香飄逸,一如她此時的心情。
仔細看花束的下半部分已經花朵已經敗落,油菜籽慢慢開始生長了,估計過個十幾天油菜籽就能收穫了。
回去的路上仔細記了路,畢竟來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低著頭亂走的,免得到時候找不到路。
晚上把松茸切幾朵跟雞湯一起燉,另外的刮出一大簸箕還是用來烤著吃,馬上就要有大量的菜籽油了,所以晚上用油就沒有那麼心疼了,油多一點烤松茸更好吃。
沒吃完的松茸清理乾淨後切片鋪開攤在簸箕上,等明天太陽出來了放太陽底下曬,曬乾的松茸能儲存到冬天吃。
只不過幹松茸沒有其它幹蘑菇好吃,就像香菇,幹香菇香味更濃郁。
趁著這幾天有空閒,把這面山的松茸採了個遍,只要晚上一下雨第二天就又會長出一地。當然上面的深山是不敢去的,怕有野獸,也就是在山腳的位置反覆找。
每天採松茸或者其他蘑菇的時候都要順路、繞路也要去看一下油菜花的情況。怕有動物給提前吃掉了,也怕錯過油菜花籽的成熟期,油菜籽要是掉到了地上撿都撿不起來。
終於在王小暖把山洞堆滿幹蘑菇的時候,油菜花籽成熟了。這時候鮮豔的黃色花朵被黃色的油菜莢取代。
用刀一顆一顆的把油菜整株割下來捆成捆放在旁邊,大概一畝的油菜王小暖割了一天,主要是工具不好用,好像要一把鋒利的鐮刀啊。
捆成捆的油菜小心的扛回去,一捆一捆的油菜樹立放在地上在大太陽底下曬乾。要曬五天左右,完全曬乾後才能容易的從菜莢中崩落出來。
趁著晾曬的時候編一個大大的晾席用來打菜籽,以後也能用來曬小麥和水稻。晾席要夠大,大概六米的正方形。
輕車熟路的去竹林裡砍竹子,劈篾條。晾席不用編的像涼蓆一樣精緻,只要緊密結實不把菜籽漏到地上就行。
編完席子還要做一個把油菜籽拍打下來的工具,不然用小木棍一下一下慢慢錘,不知道要錘到什麼時候。
這個工具叫連枷,是一種古老而實用的農具,同時也是一種武術器具。
拿起來按照記憶裡的操作方法,用力往後一樣把竹排揚起來,利用竹排轉動的慣性往前一送就轉過來了。
一個連枷保護的好能用幾十年。
一捏菜莢黑黑的油菜籽就蹦出來的時候就是曬好了,曬好的油菜植株解開平鋪在晾席上,不要鋪太厚,免得打不到。
晾席四周用木頭或者石頭墊高,避免油菜籽滾落出去或者蹦出去。
隨著連枷一圈一圈的飛舞后重重的拍打到油菜上,一瞬間油菜籽就四處崩散,只要拍打幾次就能把一堆油菜籽全打下來。
油菜籽聚集在晾席底部,還混著很多拍碎的菜莢。抱走油菜杆,油菜籽用簸箕掃起來放進竹筐裡。
連著打了半天把所有的油菜籽都打下來,油菜杆堆在旁邊可以燒成灰、噹噹柴火,也可以當動物食料。
收集起來的油菜籽中還有很多菜莢和雜質,用篩子把菜籽篩一遍,篩下來的菜莢可以直接撒到地裡,可以疏鬆土壤,腐爛後也能提供營養。
再用簸箕在有風的時候上下顛動,利用風把細小的雜質吹走,只留下菜籽。乾淨的菜籽裝進麻袋中儲存。這一畝油菜總共收了有大概兩百斤左右的油菜籽。
主要是收割和搬運的時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