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豬身上的肉也拿不完,跟上一次一樣,把能拿走的肉拿走。
剩下拿不走的直接跟坑一起被王小暖用泥土填了起來。她這次不想把肉扔在這讓其他動物啃食。
萬一引來更加兇猛的野獸就得不償失。
三隻小野豬拿到河邊直接把皮給剝下來,野豬皮太硬了,就算是小豬的也硬。
索性和內臟一起都不要了。
晚上王小暖直接烤了一隻小野豬腿吃。
當然大半部分是大黃吃了。
剩下的肉都用鹽和香料醃上,做成煙燻肉。
有另外留下一部分肉直接烤成肉乾,平時出門可以當乾糧吃。
最近烤肉吃多了,還有些上火,臉上都開始長痘了。
第二天王小暖去看了下陰乾的陶器,大概還需要個一兩天就好了。
陰乾陶器的時候就可以修土窯了,她選擇在荒地旁邊的坡地上建。
首先把土坡的下半部分鏟至平整,頂部挖掉半米深的土,露出一大塊長方形的平底。
在長方形平底前方挖一個一米深的圓坑,圓坑的後方挖一個小一些的方坑。
圓坑和地面挖通,用大量黃土圍出一個半米的通道,用來燒火,形狀就像北方的窯洞。方坑則是用來修煙囪的,用黃土一圈一圈圍起來。
在旁邊再挖幾個階梯,方便將陰乾的陶器放進土窯裡。
圓坑的尺寸要比最大的陶器大,如果想同時多燒些陶器就要把窯挖的大一點。
用一塊挖出八個大洞的黃泥板放在圓坑中,這是用來放置陶器的。
所以挖坑的時候要把放置黃泥板的位置留出來。
黃泥板放進去後要燒火把黃泥板燒乾燒硬冷卻後將陰乾好的陶器放進去。放陶器的時候不要磕碰擠壓。
最後將圓坑上方的空也用一塊不開孔的黃泥板密封住,有空隙的地方要用黃泥封住,才能保證燒陶時的溫度。
用大火持續燒四五個小時,自然冷卻一晚上。
第二天一大早,用手摸了下窯壁已經沒有溫度了,慢慢把頂上的蓋子開啟一條小縫,湊近感受了下里面也沒什麼溫度了。
王小暖眯起眼睛往裡看,大部分陶器都好好的,就是灰撲撲的,只有幾個裂開了。
在河邊把陶鍋、陶盆、陶碗、陶罐洗乾淨。黃土捏的就是黃色的,河裡黏土捏的就是灰白色的。還是河裡的黏土燒出來的陶器好看。
第一次捏陶技術不到家,每個陶器都捏的很厚重,幾個陶器來來回回搬了好幾次才搬回山洞。
裂開的陶器也不用扔,敲碎浸泡後又可以做新的陶器。
第一次捏陶不熟練,大部分陶器都捏的很厚,導致很笨重,導熱性也差。
等捏第二批的時候就捏的更薄,花樣也更多了。
:()穿越原始深山,種田,養雞,養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