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奶處理完豬心和豬肚後,太叔公就叮囑大伯母他們,把那一百多斤的內臟都給弄得乾乾淨淨的。倆大豬肺,跟臉盤子似的,得切片抄水,把裡頭的血水都清掉,然後再擱上曬乾的橘子皮、枸橘、小茴香,還有二十斤排骨,一起燉白蘿蔔。豬腸、豬肝呢,就切好跟胡蘿蔔絲一塊兒爆炒。
別的菜也備好了:豬肉做紅燒,野雞和野蘑菇燉個野味煲,兔子就紅燒,再每桌炒兩盤空心菜、兩盤小白菜。加一塊兒,五葷四素,整整九個菜。這在村酒席上,可是頂呱呱的了。
下午四點來鍾,村裡人還有知青們,基本都到了,還帶了大米、碗筷、桌凳、青菜。大家夥兒分工,又把院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就開始忙活酒席了。
六點多,酒席就差不多了。太叔公跟駐軍的團長伯伯們商量後,先給村口站崗的戰士們送了幾桌菜過去。他們晚上要站崗,得先吃著。
七點半,明珠家的親戚們都到齊了,酒席也正式開始。近百桌酒席擺在門口的平地上,雖然是晚上,但巖村的九彩光霞光照得跟白天似的。要不是村外黑漆漆的,都感覺不到是晚上。
唐局、李所、軍方的團長、省裡衛生隊主任、老村長、牛爺爺他們跟主家一桌,人多,上了兩桌菜。別的桌都是村裡人、知青、駐軍、衛生隊的,每桌九個菜,盤盤都滿滿當當的。
這年頭,不管是哪兒,日子都緊巴,吃這麼多肉的機會可不多。所以大家吃得都挺歡,菜不夠可就得尷尬了。
吃到一半,大家都熟了,飯桌上熱熱鬧鬧地聊起天來,啥家常啊、村裡建設啊都聊。
晚飯一直吃到十點多才散。客人走後,村裡年輕人和叔婆輩的開始收拾垃圾,還有的去撈豬草喂牲畜。明珠家留了四條豬大腿準備煙燻,排骨分了點給太叔公家、牛爺爺和幾個老教授,剩下的抹上鹽巴放進水窖裡了。
等都弄完了,明珠一家和親戚們洗漱好,都十二點多了。
我等他們都睡了,就爬起來,把修別墅的材料都放到離村子房子一百米遠的地方,堆成個小山。奇怪的是,村裡的狗都沒叫。
“咿呀,”擦把汗,抬頭看看那閃著九彩光的石山,心想:現在都準備好了,就差石灰和木薯粉了。碳灰好弄,組織大家去燒就行了。
“咿呀……咯咯!”這麼一想,我就咧著嘴笑了。然後跑到計劃建牧草場的地方,朝我家方向的山腳下,拿出魂劍挖了個育種場,準備馴化養殖那巨型野豬。
今兒吃的那頭野豬味兒可真不一樣,肥肉有四成呢。以前打的野豬都是瘦肉,口感也不好。所以這巨型野豬市場肯定好。
記得千禧年前夕,國內普遍飼養的是本土黑皮豬種。隨後,養殖業全面轉向進口豬種,此舉雖顯著提升了豬肉產量,卻犧牲了傳統豬肉的鮮美口感。誠然,進口豬種有助於迅速增加全國豬肉供應,但其出欄體重通常僅有兩三百斤。相比之下,若能將捕獲的野豬進行家養馴化,其出欄體重普遍可達五六百斤,養殖技術最佳化後甚至能突破一千斤。更為關鍵的是,野豬肉質地鮮美,風味十足。鑑於此,我決心建立一個育種基地,致力於將野豬馴化並培育出新型豬苗品種。
“咿呀……”魂劍揮舞著,很快山腳下就被我挖掘了一個高8米、寬10米、深30米的主體廊洞。隨後,在距離洞口16米處,向兩側洞壁開鑿出寬5米、高8米、長300米的垂直走廊通道,確保通道與外側石壁大致平行。
返回走廊與廊洞交匯處,我在村尾方向的走廊通道兩側山壁中,依次開鑿出多個相鄰的耳室,每個耳室寬8米、高8米、深15米。耳室門口設計為寬4米、高5米,窗戶則位於外側山壁,距地面1.5米處切割成柵欄狀,以供通風采光。豬舍門口則每隔15厘米開鑿直徑20厘米、深1米的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