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然了穩之外,還需要一些自己的思維,在別人都恐慌的時候,你需要有你自己的思維。
“你不應該指望別人告訴你,你應該做一些你自己理解的事情”。
在恐懼來臨時,巴菲特是如何面對的?
1973-1975年:跌幅56
“投資的時候到了”
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股市出現了整體性的大幅下跌,伯克希爾·哈撒韋股價從1973年的每股90多美元跌到1975年10月的每股40美元左右,跌幅達到56。
1974年,美國股市已經處於很低的價位,幾乎每個公司的市盈率都是個位數,這是華爾街少有的時期:美國企業正在被拋棄,沒有人想再繼續持有股票,每個人都在拋售股票。
在這期間,伯克希爾自己的股價也經歷了慘烈的下跌。面對回撤,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的記者訪問時卻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
巴菲特在1974年的致股東信中指出的,在1973年伯克希爾的保險公司的投資過多地集中於普通股,這就使年底普通股股份出現了超過1200萬美元的浮虧。
,!
對此,他表示,“但是我們相信,從企業內在價值看我們持有的普通股投資組合是物有所值的。雖然在年末出現了大量的未實付損失,但從更長遠來看,這一投資組合會給我們帶來滿意的收益。”
巴菲特歷史上著名的投資案例,華盛頓郵報,就發生在那一段時間。
1973年,巴菲特斥資1,000萬美元,以每股 563 元買下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在巴菲特看來,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價格,不到當時內含價值四分之一。
雖然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市場繼續下跌,連帶華盛頓郵報股價繼續下行,但巴菲特並不在意,他在股東信裡說:“1973 到 1974 年間華盛頓郵報表現依舊良好使得內在價值持續增加,儘管如此我們在該公司的持股市值卻由原始成本的一千多萬減少25變成八百萬美元,本來我們覺得已經夠便宜的東西,沒想到在一年之後,市場又將它的標價又向下調整兩成的地步。”
巴菲特在買入時,認為華盛頓郵報價格不到當時內含價值四分之一,而事後證明,這筆投資遠遠不止 4 倍的漲幅。
科技股泡沫:跌幅50以上
一口氣完成八件併購。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出現了科網股泡沫,由於市場熱捧新經濟概念股票,那些非新經濟概念的公司股票遭到市場拋棄,而巴菲特堅持不買科網股票,伯克希爾·哈撒韋股價從每股多美元跌至每股美元左右,跌幅達到50以上。
1999年夏天,《時代》週刊公然在封面羞辱巴菲特:“沃倫,究竟哪兒出了問題?”
也就是這一年,巴菲特發表了著名的太陽谷演講。
“關於投資,只存在兩個真正的問題:
一是你想得到多少回報,
二是你想什麼時間得到回報。”
巴菲特講了一個石油探勘者的故事:大概提示就是,講的空穴來風,隨波逐流。
“人們就是這樣來感知股票的。人們很容易相信流言非虛。”
所有人都不相信科技股的時候,巴菲特下了重注,而且穩如泰山。
不過那幾年一直都不怎麼景氣,2000 年3 月,網際網路泡沫開始破裂崩盤,直至 2001年全面消退。這才算是挽回面子。
在2000年巴菲特一口氣完成八件購併案;其中有兩件從1999年就開始談,這些案子的金額總計高達80億美元,所有資金完全依靠自有資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