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兩位老將軍這次卻沒鳥朝廷和姚鎮山。給與的回覆是:“治罪也要等到打退鴞狗。到時任殺任剮,絕無怨言。”畢竟抗旨是事實。
那幾位派來北境三關接任的文官,鎮北軍根本每人理會他們。你一個只知道咬文嚼字、紙上談兵的,也配對這些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戍邊將士們指手畫腳?
最後他們不得不乖乖滾回京都向姚鎮山告狀去了。
朝廷經過緊急商議,最後認定,鄭海龍和蔣詮等一干北境將士為大夏叛軍,亂臣賊子。派鎮西軍前往討伐。
鄭海龍和蔣詮接到訊息,無比心寒。
自己為了大夏朝,拼了一輩子,僅身上的傷痕,就有上百處,到了晚年,卻被自己拼死保護的朝廷認定為亂臣賊子。如何不難受,如何不傷心。
外族入侵,率軍抵抗,何錯之有?何罪之有?難道不抵抗,把國土、百姓拱手讓給外族,才是忠臣?可那樣的忠有何意義?就為了那虛無的“忠臣”二字?
晚上,兩個老人聚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流下渾濁的老淚。
現在,他們才逐漸明白,為什麼傅青雲寧可不當什麼將軍,不要大夏朝給的前途,也要造反了。
既然,走到這一步,也沒辦法了。
隨後,兩人商量起眼前的具體事宜。
關外有鴞狗,關內有即將抵達的鎮西軍,兩面受敵。加之糧草、軍餉也快沒了。
面對這樣的形勢,兩人同時想到了一個人——傅青雲。
於是修書一封,派了可靠的親信送給了傅青雲。
傅青雲接到信後,立即展開了行動。
一方面派繆凱峰押運了數百車糧草,送往三關。另一方面,讓張宏為鎮北軍籌措了足夠的軍餉。
同時,派程嬰率領三萬大軍,阻擊鎮西軍。派姬友道,率領三萬人從側翼攻擊鎮西軍。
曾猛帶領兩千護堡隊和移動炮隊,從側翼攻擊高闕城外的鴞國軍隊。
大月國也派出了一支三萬人的騎兵,繞到九原城北,攻擊鴞國後背。
自己則親帥銀甲軍,帶著移動炮隊,長途奔襲,繞到雁門以北,攻擊鴞國大軍的後背。
很快,鴞國大軍再次被打敗。如同潮水一樣退去。
遺憾的是,此戰並沒有給鴞國造成很大的損失。估計休整之後,還會再來。不過,傅青雲目前也沒有更多的兵力和精力徹底解除鴞國的威脅。只能暫先這樣了。
而關內這邊也傳來了好訊息。
程嬰雖然只帶了三萬新軍,但經過幾個月的嚴格訓練,實力已經提升了幾個檔次,在與十幾萬鎮西軍對壘時,非但沒有輸,而且還把十幾萬鎮西軍打得狼狽不堪。再加上姬友道率領的宕州軍從側翼夾擊,鎮西軍全面潰敗,損失慘重。
北境危機暫時解除,三關將士一片歡騰。他們很清楚,這次能化險為夷,完全依靠傅青雲。如果不是傅青雲,鴞國大軍不會退去。鎮西軍也會死死咬住。腹背受敵,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全軍上下對傅青雲無比感激、崇拜。他在鎮北軍心中的影響力絲毫不弱於鄭海龍和蔣詮。
有了鎮北軍的加持,傅青雲自然而然便擁有了北境三州——黃州、肅州和雍州。
地盤更大,人口更多,傅青雲感覺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他對目前所佔地盤進行了盤點,重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包括人員的調整。
目前地盤有涼州全境、宕州一大部分、晉州少部分郡縣、黃州全境、肅州全境和雍州大部分地區。人口達到了五百多萬。
軍隊方面,有鎮北軍約十萬,在此前與鴞國的戰鬥中傷亡了三四萬,後來又陸續補充了一部分,總共約十萬。宕州軍約六萬。涼州軍三萬。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