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拂過紫禁城,宣告新的季節來臨,往事開始翻篇。校哥兒也在為新季節準備,和新閣老們一一懇談。
“方閣老謝過陛下的愛護之意”
沈?閣老的開場白,表明立場,開場很直白。
三日前,得到皇帝一堆榮譽封號的方閣老,方要收拾行李回鄉,不料兩個醉酒士人上門辱罵,砸了方府牌匾。
老怨婦傻眼了,這與雙方談的不一樣啊?然而,他還能和人對罵不成,一堆文人在看笑話呢。
危急關頭,一隊錦衣衛緹騎殺到,當場逮住了那兩個士人。看熱鬧的群眾不答應了,我輩豈能因言獲罪,你們這些走狗快放人。錦衣衛也不好動手,於是快速傳訊入宮。
稍後,禮部尚書孫如遊帶著聖旨,由一隊黑衣淨軍護衛而來。
那兩人被當場釋放,但剝去長衫,削去士籍,廢為平民,且禮部登記在案,此生不許科考!這是對士人最最最嚴重的審判了,眾人目瞪口呆,繼而群情洶湧。
“首輔門匾,乃先皇御賜。砸匾如辱朕父,大明優待士人,卻不優養此等無君無父狂悖之徒”
“此乃聖旨原話,你等誰有異議,報上姓名,禮部一一登記”
老孫笑嘻嘻的出示聖旨,一干義憤填膺的我輩,卻始終無人向前。這就是紛紛擾擾的“門匾案”,此後沒人再到方府鬧事了,無論京中,還是浙中。
廢礦稅、開內帑、寬賦稅,沈閣老的施政理念並無不同,卻有個很好的小補丁
“聽聞陛下擴大內書堂,教習內侍習文識算,老臣願略盡薄力”
“殺雞焉用牛刀,閣老地位尊崇,怎能做這等折辱聲名之事”
“宣揚忠君愛國,怎會折辱名聲。其實開蒙授課,非老臣所長。只是這閣老授課的名頭,更顯陛下對內侍的親愛之心”
沈閣老並不像外表這麼古板,身段驚人的柔軟,早知道,朕還需要親自下場嗎?
“聽聞陛下與周尚書有用人前後六事之論?”
史繼偕閣老面目剛直,說話也直,他們這波人,免生之前都做了功課。
“依閣老之見?”
“有前六事足矣,不必畫蛇添足。我大明觀員,長於詩文短於施政,虛名者多,務實者少”
史閣老也提倡“師夷人以制建奴”,他並非教徒,只是身為沿海人,眼界開闊許多。順著用人六事的探討,他談起歷查案的所見,許多小貪,家境貧困,逼不得已。
貪腐不斷,只因大明官員待遇太低。這話史閣老無法直接說,校哥兒無法直接答,他心裡藏著另一個疑惑。
大明是這樣優待士人的:秀才享受有八十畝田免徭役,許多人每年還能拿廩銀,足以全家小康;舉人每年廩糧300石,免徭役田一千二百畝,妥妥的地主;進士免徭役田三千三百五十畝,那就是大地主了。家裡沒這麼多田?自然有人投獻,當掛名地主,至少分一半。
入仕之後,待遇再飛昇,萬曆三十八年《優免則例》規定,一品京官免田一萬畝,二品三品逐級遞減,八品小員都能免田兩千七百畝。若是外任,優免減半;若是致仕退休,按品級打個六折。
免田,指的是免役,實際上,稅大多也免了。因為執行者,也是樂善好施的觀員
所以,當觀怎會缺錢?校哥兒需要花時間弄明白。
“翰林多為詞臣,未嘗治理州郡,何來治國之能?老臣遲遲不入閣,只因自知,本只有詞臣之能”
帝師,狀元郎,朱國祚閣老風度翩翩,一語驚人。
“此何人之言也?”
“陛下新簡拔的禮部郎中,李邦華之言,深得老臣之心”
朱閣老坦言,當帝師好,揚長避短,他只想幫校哥兒守住凳子,日後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