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早就一片唱衰的聲音了。
媒體和好萊塢的業內人士也不是傻子,杜克接連不斷的創造輝煌,自然不會傻乎乎的跳出來,就算想要唱衰,等《蝙蝠俠:開戰時刻》上映表現不佳的時候在開啟嘲諷,也不算晚。
短暫的休息時間結束,杜克又回到剪輯室,投入到後期製作當中,剪輯方面使用的依然是他的專用剪輯師麥克?道森,兩人合作這麼多年,只要沒有意外情況,都打算將合作繼續下去。
《蝙蝠俠:開戰時刻》的剪輯,除去動作戲以及追車戲外,杜克都不打算用短鏡頭拼接的凌厲剪輯風格,將會大量使用長鏡頭,以符合影片的寫實風格以及增加厚重感。
特別是黑夜中蝙蝠俠孤身一人的長鏡頭,更能突出布魯斯?韋恩面臨的處境和心理狀態。
杜克對於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表演總體很滿意,他確實達到了劇本對於角色的要求——布魯斯?韋恩的外表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所作所為。
此外,影片中還有許多場景需要利亞姆?尼森和克里斯蒂安?貝爾重新配音,特別是布魯斯?韋恩化身成為蝙蝠俠的鏡頭,基本都需要貝爾改變慣有的腔調,進行配音。
當然,蝙蝠俠肯定不能使用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英國腔調,無論影片的風格如何,蝙蝠俠都是一個標準的美國超級英雄。
這直接關係到影片的成敗與否,杜克在北美生活了這麼多年,從來就沒有小看過公眾對於外來文化符號的排斥。(未完待續。。)
第五百三十一章 三輪試映
除去剪輯和配音,後期製作的重點還有cgi合成,杜克在拍攝中使用了大量的綠幕場景,作為一名偏向技術流的導演,他才不在乎是實景拍攝,還是使用電腦技術合成,哪種方式最省時省力,他就會選擇哪種方式。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進步,cgi生成技術早就不可同日而語,相反的是,模型拍攝因為人工和原材料等價格的上漲,成本反而在不斷提高。
還有杜克使用的數字技術拍攝,如今也漸漸變成好萊塢的主流,使用膠片的導演在不斷減少,據說電影膠片的主要製造商柯達的日子並不好過,甚至傳出過要停產電影膠片的訊息。
現實情況與上個世紀正好相反,膠片拍攝成本越來越高,以前昂貴的數字技術則不斷下降。
雖然例如大衛?芬奇等導演堅稱膠片無可取代,但新技術的發展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我不需要清晰的蝙蝠形象。”
工業光魔派駐在華納製片廠的工作室裡,杜克對電腦特效組的負責人說道,“喬,你們繪製的樣本與我的想法正好相反。”
喬?哈特看了看手中的樣本草圖,那是一隻很清晰的蝙蝠形象,也是很正統的蝙蝠俠標誌。
不等他說什麼,杜克重申了自己的要求,“我設想的影片開頭,大量的蝙蝠滿螢幕飛舞,只是隱隱約約出現了一個大的蝙蝠的形象。”
簡單說來,這是蝙蝠俠的一種象徵。
深入一些,在大多數觀眾未經提示的情況下,初看到這種情景,應該會產生一種心理恐懼感,這也是電影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而之所以形成一個大的蝙蝠形象,則是為了表現一種“可利用的恐懼”,這其實是為影片之後的情節闡述埋下伏筆。
當然,最重要的是配合開頭的陰暗畫面,能直接帶給觀眾影片的風格。
儘管影片的寫實主義風格聽起來與cgi技術完全不搭調,但技術從來都是影片的服務者。在好萊塢從來都不是技術決定影片的風格。
由於開啟後期製作時,已經是一月下旬,北美每年一度的狂歡日超級碗近在眼前,《蝙蝠俠:開戰時刻》想要進入超級碗中場廣告,杜克必須抓緊剪出一支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