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著她寫的書確實不多,卻能感受得到她的文章是細膩的,卻又透著奢華,悲涼和絕望。
最喜歡她的《金鎖記》,只因為忽然覺得七巧的可悲。她怨了一輩子,恨了一輩子,最終卻終是把自己給活活壓死了。觀者會笑她的痴傻,卻不知每人都被這枷狠狠地壓著。人類會記住仇恨,這是作為動物的本能。情傷也好仇怨也罷一點點積累起來,便成了枷上了鎖,一日日沉重起來。要說不會怨恨的人,我堅信這世上是沒有的。有了怨才能有愛,懂得什麼叫愛,這同沒有嘗過苦味便不知什麼是甜味有著相同的原理。
適當的仇恨並無大礙,除了讓我們行動不便思想不快,卻倒也能活得長久,又況且更多時候那鎖的重量被時間帶走,讓我們終究忘卻。只是七巧那般深刻的恨,卻變得可悲起來。她不是逆來順受的女子,於是在那樣的環境下,終於造就了她的報復。只是結局能得到快活麼?復仇往往並不能帶來*,卻是更深的痛苦。說到底,她終究還是個平凡的小女子罷了。她的思想單純,卻叫仇恨利用,那悲劇是她釀造的,也並非她釀造的。錯與對誰又說得清?無非是為了自己,遵著想法做,無法預測到未來罷了。人都是自私的。
我喜歡故事的結局。很平靜的結尾,很一貫的張愛玲風格。七巧淌下了淚,她終於是解開了那架了一輩子的鎖。她走得自由,也走得安詳,此刻的死亡卻正是她的解脫。人走了。煙散了。仇怨自然也沒了。
在寫《半生緣》的時候,張愛玲同胡蘭成離婚了。現實中她不是個好演員,卻絕對是個技巧高超的導演。她樂於揭穿虛偽面具下人性的醜惡,當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變得蒼白無力,那些被努力維持的薄冰開裂時,夢幻般的泡泡便也破了,溼潤了我們的掌心,落下一串串細細的淚。我不知道這片淚水是否也暗藏著她那顆支零破碎的心。 。 想看書來
出名要趁早(3)
曼楨的選擇似乎是獲得了表面的平和,而她卻忽略了冰層下奔騰的暗流湧動。她的犧牲最後被證實是沒有價值的,故事的結局也就成為了一場可笑的悲劇。
“一定是真心相愛的兩人結婚才是正確的”想法在如今很多時候卻是幼稚的,現實迫使我們作出與願望相悖的選擇。愛是什麼?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誰有心思去談論所謂的愛情?那只是窗戶上的冰花,一觸即化。既然我們無法做到飛蛾般義無反顧地撲向光和熱,那我們就註定要守著理性的選擇,度過餘生。人確實是受感情支配的動物,而生存的慾望、道德的觀念卻更深層次影響我們的抉擇。
一步錯,步步錯。在曼楨做下她的決定的伊始,她就應該明白,一切已經不一樣了。無法成全的愛戀似乎是最值得懷念的,我們應該感激張愛玲給的結局。懷著一點心酸,幾分惆悵,昔日的情人說著再見,而這樣的畫面卻比歡歡喜喜的大團圓來得真切。那樣的背景下,造就不出美滿,而誰又能肯定地說曼楨和世鈞的姻緣就一定幸福?完整的美是賞心悅目的,而缺憾的美卻是刻骨銘心的。
她那樣矛盾,如火的激情和沉默的寂寞卻和平地在她筆下相處。她筆下的女子或剛烈或懦弱,但無一擁有美滿的結局。她好像只是個局外人,卻又明明是她利用這個無奈的時代導演著那一場場悲劇。她用她的冷漠叩擊我們的冷漠,她以她的殘忍激發我們的淚水。每一個故事都好像是個夢,愛了,散了,得到了,失去了。我透過那輕薄的紙張烏黑的字跡看到身穿白衣的女子,她飄過一張張含淚的笑臉,穿行在峽谷的縫隙。她疏離地和我保持著距離,而我卻相信她在那裡,躲在層層的文字後面。那些故事是她的偽裝,而真正的張愛玲卻同這書一般,內心荒蕪一片。只是當夢醒了,一切便也結束了。笑沒了,淚沒了,這只是場夢罷了。
寫的是散文是小說,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