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李軒所料,遼軍並沒有直接發動進攻,而是在繼續集結兵力,雙方在雁門關展開對峙。
畢竟雁門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又有十三萬宋軍重兵防守,但凡不是庸主,都不會選擇直接強攻。
李軒則是日夜練兵,用後世的方式訓練一千五百名親兵,再給大軍訓練羅馬方陣,用於對抗騎兵。
不過,此時他已經將方法傳授了出來,倒是不用事事親臨,再加上他本不是太勤快的人,每天還要陪妻妾翻牌子,所以,每天準時打卡,朝九晚五,還偶爾缺席,倒是過得很悠閒。
……
大宋京城皇宮,太子趙旬已經登基稱帝,是為哲宗,哲宗之後就輪到導致靖康恥的徽宗了,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朝堂之上,高太后把蘇東坡的奏摺,遞給了身邊的太監,道:“大家都看看吧,這耶律洪基有傾全國之兵,滅了大宋的野心,蘇大鬍子要哀家發動全國總動員,你們都說說看,如今該怎麼辦?”
朝堂之上,一片沸騰,群臣譁然,議論紛紛。
大宋君臣原本以為,耶律洪基只是想欺負新帝年幼,發兵佔點地盤,勒索點銀子,沒想到的是,耶律洪基胃口居然如此之大,都是始料未及。
宰相司馬光上前,道:“如今的局勢,已經大大的超過了我們最初的預料,大遼如果舉全國之兵來攻,我們大宋萬難抵擋,臣請大後,儘快派大臣出使大遼,請求議和。”
此言一出,群臣紛紛響應,一大堆臣子附議贊同。
沒辦法,這就是大宋朝廷的尿性,文官主政,缺少血性,一旦遇到外敵大舉入侵,首先想到的就是議和。
翰林院大學士曾布上前,道:“太后,萬萬不可,戰事未開,我們便請求議和,只會讓耶律洪基覺得我們大宋朝廷可欺,請太后響應蘇軾的請求,立即釋出全國總動員,派援軍前往雁門關,支援蘇元帥,耶律洪基既然想滅了我們,那議和還有什麼意義?”
高太后一想,覺著也有些道理,敵人如能滅了大宋,那大宋一切的財富和土地,都是他的,朝廷還能提出什麼條件,讓他接受和談呢?
支援曾布的官員也有一些,不過不太多,也紛紛附議贊同。
此時,宰相蘇轍站了出來,道:“太后,曾大人說得也有道理,我們應該雙管其下,一面派人議和,爭取和平談判,一面發動全國總動員,派援軍支援蘇元帥,必須讓敵人看到我們的決心和勇氣,否則,和談是無法進行的。”
蘇轍是蘇軾的親哥哥,不過他一向反對王安石變法,屬於舊黨,所以,高太后掌權之後,就被提拔成了宰相,大宋是多宰相制,朝中宰相很多,蘇轍也是其中之一。
高太后點點頭,道:“好,蘇轍說的有道理,就這麼定了,樞密院立即釋出全國總動員,調遣一切可以動員的兵力,前往雁門關增援,同時,司馬光負責派人前去南京議和,不管耶律洪基提出什麼樣的條件,都暫時不要立即拒絕,我們先商量。”
局勢驟然緊張,整個大宋,從朝堂到江湖,都感覺到了大遼的壓迫感。
十餘日後,雁門關外,已經聚集了六十萬遼軍,營帳綿延數十里,耶律洪基除了在上京留了十餘萬禁軍,西夏邊境和女真邊境留了些必要的邊防部隊,幾乎是空巢而出,自己親率十餘萬禁軍,南北院大王旗下各二十餘萬大軍,都加入了集結。
這日,李軒正在城中校場指導一萬步兵操練對付騎兵的羅馬方陣,慕容復趕了過來,道:“稟幫主,蘇元帥叫你回帥營一趟,有急事找你。”
李軒一愣,沒想到傳話這種小事,還讓慕容復親自來做,可能發生大事了。
李軒不敢怠慢,連忙隨慕容復回去,問:“慕容兄弟,發生什麼事了?”
慕容複道:“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