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中國民間三大節日: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已經有千餘年,乃至幾千年的歷史了。幾千年前,祖先是如何慶典這些節日的,怎麼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我一無所知。但是,70年前的記憶,乃至今日的年年歲歲,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也許這些記憶就保留著千年的味道。
早年,人們不知道端午節、春節這些詞彙,通稱為五月節、八月節、過年。再隆重點說就是過大年。大概因為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自打有了陽曆年的稱謂之後,春節又稱作“陰曆年”。我們小孩子從未在乎過這些稱謂,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是好年好節。在一年當中,最期盼的節日就是過年。雖然過節也是一種期待,但只能吃一頓肉,而過年則大不一樣了,要吃好多頓肉。比如年三十是一年中的大擺宴席,豬肉可有幾種吃法;初一到初五幾乎每天也不斷肉;正月十五還會有肉吃。現在看來吃肉肯定是不重要了,誰家想哪天吃就哪天吃,想哪頓吃就哪頓吃,家家都有冰箱儲存肉。而那時候,除了年節能吃上肉,平常日子誰家也沒吃過肉。再說,誰知道冰箱是個什麼東西,平常就是吃素,誰家熬菜多放點油,那是奢侈人家。
當然,從當今的角度看,吃素絕對有吃素的好處。那時候的大街小巷幾乎看不到癲噠癲噠的腦血栓。反觀現在,哪個村子沒有十個八個的地不平和雞爪瘋?前者悲壯的倒下去,後者就勇敢地癲出來,前赴後繼,無窮無匱。
話說回來,盼年至少還有兩大好處。一是換掉穿了一冬的鐵打棉襖棉褲,一方面乾淨、暖和;另一方面還甩掉了大群的蝨子。對於愛美的小丫頭來說,還可以穿上花棉祆,換上新頭繩、新發卡,常常樂的閉不上嘴。對我們小小子的另一大喜事就是買小鞭。二踢腳是不敢放的,買來成掛的小鞭都是拆開放,一個一個的放,不可能一起點著,噼裡啪啦一會兒完事,那就太沒情趣了。那時的小鞭都是紅色的,與現在的鞭一樣,人們都叫它“小洋鞭”。所不同的是包裝與現在不同,最少的是一百頭、二百頭的。大人不可能買五百頭、一千頭的給我們拆著玩,我們也不敢有那種要求。
盼年,一般從臘八以後開始,感覺日子過得非常慢,掰著手指頭算,還有多少天過年。特別是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以後,那就心慌、心裡像長草了,甚至有點坐立不安,這年怎麼還不快來。我感覺現在的孩子們可能永遠不能體會到我們那時候盼年的心情。那是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所造就的。
我們要牢記歷史,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沒在那個歷史時期度過的人,要溫習歷史,溫故而知新,知道老一輩革命家給我們創造了今天的幸福。因為,那時候可能還有人過不起年。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由於家裡很窮,母親哄兒子說:“過年了,咱們剃新頭,喝糨粥……”。在我們村裡還沒有這情。但當時也流行著一句很時髦的話:“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言外之意只有過年才能吃上一頓餃子。
在年前幾天裡,小孩子們常見一種通病,就是飯量減少,常有食慾不振,不愛吃飯的現象。大人們說:”這是饞年了。”可能與心急如焚的盼年心情有關,自然沒人拿著當回事。
過年了,改善生活,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出現了一種通病,就是腹瀉。很多小孩子盼年盼得很利害,真到過年又吃不下去了。肚子發脹,稀粥樣便,不成形,且發白。這是典型的消化不良,放屁都比平常日子臭得多。有人說小孩子沒出息,太貪吃了。但成年人也有這種情況發生。後來,大家一致認為,與沒出息有關係,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長年的素食肚子,突然開葷,大魚大肉大油,胃腸接受不了,造成脂肪瀉。因此,大人常囑咐孩子不要吃得太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