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踏進中學的校門什麼都是新的,學校是新的,同學是新的,教室是新的,課桌是新的,老師是新的,還出現了女老師。李杖子小學6年,接觸的全是本村人,連老師張洪善、紀慶年也是本村人。這回可不一樣了,煥然一新,能接觸到全公社的學生。據說還有外公社古山子的學生,也算是見多識廣了一回。但看起來各村的學生也都差不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入學之後才知道,我們班都誰考上了,誰沒考上。全班50個學生,考上了13個,升學率26%。一年級共招收兩個班100人,那麼,當年的考生約近400人。我被分到一年二班,就是考中學的那個考場,座位就是考試的那個座位,真是無巧不成書。
中間第一排的4個座位分別是宋杖子大隊的李江田、厚杖子大隊的劉文學、雷再南,還有我本人。我們4人都是小個子,一般高,座位排在最前。像劉泌、王學銀等比我們高出半頭的排在最後。不知道是誰排的坐位,難道錄取時就知道學生的身高?就是按身高排座位,視力都一樣,沒什麼舉人進士(近視)之分,也沒有什麼後門可走。實際上,我最不喜歡前排就坐,就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有點啥小動作,老師是一覽無餘。
新生入學面臨的新事物是需要互相熟悉。比如新同學的學習成績、脾氣秉性等,以便今後相處。因為一呆就是3年,新老師新課程也需要熟悉。如代數老師、語文老師、地理老師、化學老師、政治老師等,這些老師和小學老師截然不同,已經有了知識分子的氣息,不像小學的張洪善、紀慶年老師放在農民堆裡很難區分。
張興本老師是我們的第一位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人很好,但講課水平一般,板書也很慢,教學死板,沒有發揮性,二年級後調到後勤工作。入學幾個月後,同學們基本熟悉了,學習成績、水平基本差不多,難分伯仲,沒有太次的學生。可能太次的學生在錄取時就被淘汰了。
老師公佈班幹部都是任命的,有班長,各科的課代表,相當於各學科的學習委員。還有生活委員、體育委員等。我們同排的4位小個子沒有一個班幹部,大個劉密、王學銀也沒有什麼官職。我揣測班幹部的任命可能與在小學是否什麼班幹部有關。
自打上中學以後,我就有了屬於自己的鋼筆,這支鋼筆換過幾次筆尖,一直陪伴了我3年。書包也換了一個大的包楞皮,也跟隨我度過了3年的初中生活,均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召都巴中學也叫“朝陽第十中學”,不知道是怎麼排下來的,現在叫“十八中學”。
中學在召都巴公社南頭,離皮杖子8裡地,每天往返16裡地步行。李杖子大隊的學生沒有一個有腳踏車者,全校就只有一個學生騎腳踏車上下學,是我們班的李學彬。他是厚杖子大隊的家,離學校也有10來裡地,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有一臺腳踏車。雖然那臺腳踏車除了鈴不響之外,哪都響,腳蹬子還是木頭板子做的,但總是比走著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