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每家每戶必須有醬,現在人們習慣叫“大醬”。如果誰家沒有醬油,沒有醋,不足為怪,沒人笑話,如果哪家沒有大醬,那將給人以笑柄。這個笑柄不是玩笑,而是恥笑。說明這家人非常窮,或者非常不知道過日子,連醬都做不起,村裡人也瞧不起。
凡是大醬都是自己家做的,市場商店沒有賣醬的。大醬的主要原料是黃豆,外加一些苞米麵。過去我曾想過,為啥要加苞米麵,純黃豆不是更好嗎?差矣,黃豆是蛋白質,苞米麵是澱粉,二者發酵的效果不同,如果合二為一就比較完美了。但苞米麵的比例不能過大,造成喧賓奪主,那樣大醬的味道肯定不好。我這裡不想敘述做大醬的工藝,是想說大醬在當時有名聲顯赫的身份。
說來也非常有趣,各家各戶做醬的原料及工藝流程大體相似,但做出的醬滋味卻千差萬別,一家的醬一個味,沒有重樣的。有的人家醬特別好吃,有的特別難吃,腥不腥,臭不臭;酸不酸,還有的臭腳丫子泥味。
大醬的用途基本有兩樣,一是蘸醬菜用,二是熬菜炒菜用。如果醬的味道不好,您想能炒出好吃的菜嗎?再好的大廚也不可能炒出好菜。那時候各家幾乎沒有用醬油炒菜的,用醬油炒菜想都沒人敢想,那是多麼奢侈的事啊!因此說,大醬的品位就決定著這家菜的品味。
有個別人家也用大醬做醬燜肉,可使肉多存放一些日子,或者用大醬做紅鹹菜疙瘩。現在的紅鹹菜全是用醬油醃製的,那個年代是不可能的事。
大醬還有一個特殊的用途,就是“小米乾飯蔥拌大醬”:把蔥揪成約1公分長的小段,摻上大醬往小米乾飯裡拌勻就開吃了。連菜帶飯都有了,當時感覺也非常好吃。
雖然大醬在農家戶用途很大,但仍然有人家做不起大醬。特別是1958年以後,生產隊很少種黃豆,因為產量太低,分給各戶的黃豆也就寥寥無幾。所以做不起大醬的人家逐漸增多,生產隊分的那點黃豆過年還得做點豆腐。
我記得生產隊多是在高粱地套種點黃豆。秋天,我們小孩子就有了一項重要任務,那就是撿黃豆。生產隊把豆鋪子收走後,難免有一些炸裂的黃豆散落在地上,我們端著小幹瓢到處去撿,就像撿珍珠一樣。所謂豆鋪子就是把割完的黃豆枝莢一堆一堆的平放在地裡,需要晾曬一定時間,等乾的差不多時,生產隊就一堆一堆的收起來拉到場院裡。
知道生產隊收豆鋪子的時候,小孩子們都帶著小幹瓢在地裡等著,豆鋪子一旦收起,小孩子就一轟而上,場面也很熱鬧。每個小孩也撿不到1斤黃豆,加上生產隊分的黃豆也不夠用。所以,那時候做出來的醬普遍質量下降。因為黃豆的比例減少了,苞米麵的比例增加了。何況還有些人家沒有小孩子去撿黃豆。
直到1967年我畢業後下農村包隊,仍然有少數農戶家中沒有醬吃,吃蔥或曲麻菜時都是溶化大粒鹽水,蘸鹽水吃。因為那時精鹽好像在農村還未普及,幾乎都用大粒鹽。大粒鹽常不乾淨,帶有泥土,融化後碗底常有泥土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