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說:你們小時候洗個臉洗個頭還有什麼講究嗎?有,首先說,洗臉和現在大不一樣,尤其是冬天。全家無論幾口人,用一個洗臉盆洗臉。那時,家家戶戶的洗臉盆都是銅盆。拿現在來說,銅盆洗臉好像很高檔,但那時除了銅盆之外就是瓦盆,沒有別的盆。瓦盆想必大家能見到過,就是用土燒製的,一磕一碰、掉地下就碎的那種。瓦盆分4種型號:大盆、二盆、三盆,最小的叫“小盔兒”。只用來盛飯,不能用作洗臉。
每天早晨做飯前,母親先在大鍋燒開一些水,灌滿竹坯子暖壺,剩下的舀在銅盆裡,用水瓢從水缸裡舀出適當涼水兌上,這就是一家人的洗臉水了。當時,每家每戶就是一口大鐵鍋,再沒有第二種鍋,什麼鋁鍋、不鏽鋼鍋、電飯鍋之類一概沒聽說過。可能當時中國根本就沒有這玩藝。水瓢是用大葫蘆鋸兩半做成的。洗臉水的溫度勾兌好了,關鍵問題也來了,誰先洗呢?就一盆水,不可能有第二盆。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家的先洗。沒分家的時候爺爺當家,先洗。我8歲那年由於人口太多,分家後爸爸當家。清亮的一盆水,小孩子絕不能先伸手去洗,這是禮貌、家教、素養問題。父親洗完後,讓母親洗,同輩之間也應相互謙讓,這也是家風。這盆水洗到最後一個,基本上就是黑湯的了。但是沒關係,因為自古就有名言,也是俗語:“水不粘人”。那說,換一盆水再洗不行嗎?那是絕對不行的,從來沒發生過這種現象,誰敢斗膽搞這種特殊,連想都不用想。當時的洗滌品叫“胰子”,也叫“豬胰子”。豬胰子是豬的胰腺搗碎後加礆製成的,家家戶戶都會做,但必須得省著使,因為很多人家一年只能殺一次豬,有一個胰臟,制不出幾塊胰子,經常有斷頓的時候。擦臉就是用大布手巾,也就是家織的粗布,根本就沒有什麼吸水性可言。一家人用完這條手巾,基本就是溼漉漉、黑乎乎的,也沒說投一遍,第二天接著用。
記不太清從哪年開始,有了“洋胰子”和“羊肚子”手巾,外觀酷似羊的胃,後來都稱之謂毛巾。最初人們不知道叫肥皂,好多人家買不起。後來又有了“香胰子”,即香皂,那是普通人家望塵莫及的事。現代的人常有睡前洗瞼洗腳的習慣,那時候,不存在這種“不過日子”的現象。黑更半夜誰給你大鍋溫熱水,哪來那麼多豬胰子讓你使用。再說,累死累活一天了,誰還有這種閒心逸緻。小孩子洗臉是很有講究的,洗臉就是洗臉,從來不洗脖子。長時間下來,臉蛋是白的,脖子是黑的,甚至長了皴(cun),大人就常有一句話:“這脖子像大車軲轆軸似的”。
關於洗頭,那是不大常見的事,可用“罕見”二字表達。費水費胰子,那得多大的譜,什麼了不起的身份和腦袋呀?不就是個農民腦瓜子嘛!再說了,用不了一個多月又剃頭了,頭髮都剃光扔了,還用得著去洗它嗎,那是多此一舉。
說起剃頭,就是用剃頭刀子剃,都是剃光頭,沒有剪頭這個叫法,更沒有理髮這個詞。剃完頭,雙手摩挲(ma sa)一下腦瓜殼,刷刷掉下一片頭皮屑,又利索又解癢,就算完事大吉。給小孩子剃頭麻煩可就大了。怕疼,不讓剃,得大人摁住,或者打幾巴掌才老實,這種現象叫“護頭”。有人會說話,說護頭的孩子長大有出息。這事我倒沒考證過,反正護頭的孩子沒少捱打是親眼所見。也難怪孩子護頭,個人家的剃頭刀子多是不鋒利的,那是連剃帶薅,哇哇大哭,跟殺豬似的。
當時也有專業的剃頭匠,走村串戶。估計人家的刀子會很快,能快刀斬亂麻,還能刮鬍子,但有多少人能剃得起呀,雖然就是一毛錢。
剃頭匠進村也是一道風景線,因為剃頭匠有一個錚亮的小鋼叉,大約一拿多長,用小鐵棍兒一滑擦發出非常悅耳動聽的持久聲響,那是剃頭匠的招牌工具。小孩子們都圍著剃頭挑子觀摩,挑子的一頭是剃頭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