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從我有記憶吃魚開始,吃的就是黃花魚,沒有第二種魚可言。所以,在好長一段時間裡誤認為世界上的魚就只有一種,就像豬一樣只有個大個小之分。
那時的黃花魚全部是鹹魚,從來未見過不醃製的新鮮魚。凡是吃魚都是父親從朝陽買回家的,供銷合作社裡不賣魚。
噢!這裡簡要說明一下,我曾幾次提到過供銷合作社,簡稱供銷社,就是現在的商店。為什麼又加上“合作”二字?因為那個供銷社是農民們出資入股合建的,將來產生利潤的時候入股者按股金分紅,故稱之謂“供銷合作社”。但後來,誰投資都白投了,也沒分紅,大家找過也沒用,就不了了之了。
每當父親買回來魚,我們都得好好欣賞一番,因為魚不是輕易隨便能見到的新鮮物種,不是隨便買隨便吃的稀罕之物,一年頂多吃二、三次。父親買回來的魚個頭幾乎一般大,都是3兩多,沒有超過4兩的。我們對魚的嘴、眼、鱗、頭、尾、身段等觀察的都特別仔細,那情景現在仍然記憶猶新。
目前超市賣的所謂大黃花、小黃花,我肯定地說,根本就不是那時候的黃花魚,況且口感也絕對不一樣。
買回的黃花魚,不是說當天或第二天就能吃到嘴,具體哪天吃,好像是母親說了算,有時候也是為了來客人才提前買的。反正是鹹魚,短時間內不會壞掉。通常是把魚放在一個小筐裡掛在屋樑上,主要是防止小貓偷吃。但是,夏天就放不了幾天,因為蒼蠅下蛆,就是布蓋著,蒼蠅也會把蛆下在布上一堆一堆的,非常麻應人。看來,蒼蠅不怕鹹。
那時候,魚的吃法就是一種,沒有第二種,就是“面煎魚”。面就是高粱面加愉樹皮面兩摻,但比例要兌好,否則有可能包不住魚,面會脫掉。煎出來的魚焦黃、品香,魚味十足。一家煎魚,半個村子都知道,魚味可飄香到半個村子。不像現在的魚,這屋煎魚對門都不知道,根本聞不到味。
煎魚的數量是有計劃的,每口人一條,不管大人孩子,只要能上桌吃飯的,就可分到一條魚。看來,父親買魚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計劃。首先是先吃魚面。先別說魚有多香,就那個魚面,足能香你一個跟頭。魚肉全是蒜瓣子肉,非常鮮嫩,一釘點都不發死發硬,比現在的鮮魚死格丁的肉強出一百倍。我也納悶,醃過的魚為什麼那麼鮮嫩,直到如今也找不回那個時候的滋味。
記不清從哪年開始,市場上出現了刀魚。那時候人們不叫刀魚,叫“帶子魚”。人們很驚訝,魚還有長成那個模樣的,開始人們不認這種魚,沒人吃過,又不是鹹魚,不好存放。但由於價格比黃花魚賤幾分錢,黃花魚在市場上也逐漸減少,慢慢就習慣吃了。後來又出現了小雜魚,都是1角多錢1斤。
有一次,父親買回1條特殊的魚,黑色的,像鍋蓋一樣呈圓形,後面有條細長的尾巴。父親說這叫“蝴蝶魚”。這種魚沒有魚刺,都是脆骨,脆骨也可以吃,吃著特別放心,但最大的缺點就是有一股氨水味,有時候還鑽鼻子。父親說這種魚才幾分錢1斤,但沒人買。父親說買回來嚐嚐,這一嘗不要緊,大家還都吃服了,之後父親經常買回來這種魚。
有一次,我到朝陽賣魚的地方參觀,大概就是現在商業城東邊的位置有個小商店賣魚,開啟竹坯子的包裝發現裡面有一個蝴蝶魚,那個賣魚人非常生氣,啪的扔出去很遠,沒好氣的說:“誰要,2角錢!”我看那個魚足有四、五斤重,但沒人買。看來大家都不認可那種魚。
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年來市場上的魚琳琅滿目,品種繁多,很多叫不出名來,但就是很難見到蝴蝶魚。有一次在大白樓魚攤見到2斤來沉的一條,就一條,問多少錢,說18元1斤。我問這叫什麼魚,老闆說:“這叫老闆魚。”可能是因為老闆值錢了,蝴蝶魚也改名為老闆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