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在一個夏日晴朗的半頭晌,溝裡孔杖子黃文廷從召都巴回來,神兮兮的對當街眾人說:“召都巴來了一個會走的房子,你們還不快去看看!”會走的房子?有這等離奇古怪的事?這可是天大新聞。我們半信半疑,但他說的卻煞有其事。終於,好奇心還是擱不住誘惑,一溜小跑奔向召都巴。
說來也怪,那時候怎麼就不知道累?腿怎麼那麼不值錢?別說召都巴出了奇聞異事,就是凌北鄉的王杖子、八里營子唱個破落子,20裡地往返,我們也是抬腿就走,甚至經常搭夥伴兒晚上去。也許,那時山村的孩子們上山下樑的砍柴練就了一付好腿腳,走點路習以為常,當然不打怵了。
說時遲,那時快,一鼓作氣跑到召都巴村,老遠看見供銷社門口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比趕集還熱鬧,看來黃文廷真沒謊報軍情。近前一看,還真是房子,白白的房蓋,還有好多小窗戶,雖然窗戶不大。真是個新鮮物,從來沒見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不虛此行。我扒開人群鑽進裡面一看究竟,發現房子下面有車軲轆。我斷定這不是房子,肯定是一種車。
眾人議論紛紛,其說不一。有的說:”就是房子,是帶軲轆的房子,要不怎麼會走呢!”有人說:“恐怕不是房子,應該是一種特殊的車……”,最後,總算有明白人說:“這叫大白蓋子車,是專門拉人用的”。我贊同這個人的看法,這肯定是位見過世面的人。車蓋子確實是白的,“大”字用得更恰如其分,這車確實很大,比一間房子還長。
中午了,看熱鬧的人逐漸散去很多,我們還耐心地等著。既然這是個車,它肯定得會走,怎麼走的,得需要一看究竟。前邊沒見驢馬拉車,後邊也不可能用人推,它應該怎麼個走法?再說這車軲轆也非同一般,非常粗壯,不是那木頭的花軲轆。
左等右等,人都散得差不多了,也沒等上管車的人露面。或許人家是吃完中午飯,下午再走了。我們還在這餓著肚子傻等幹什麼?乾脆回家,它愛咋走咋走吧。
不管怎麼說,儘管有美中不足,沒看到車是怎麼走的,但也算大開眼界了,起碼又算見多識廣了一回。
之後,很多年再沒見到過這種大白蓋子車。後來聽說這種車也叫客車,是專門拉很多人用的。直到1967年,我畢業分配到朝陽縣木頭城子醫院時,還是從朝陽坐火車到大平房,再坐30裡地大馬車到木頭城子。那時,公社有一臺大馬車拉坐,每人5角錢,沒有大客車可坐。直到70年代後,才有了朝陽通木頭城子的大客車,也叫“班車”,每天一趟。
看來,那時候的朝陽交通相當落後,大約幾十年後才在朝陽第二次見到大白蓋子車的身影。然而,1963年去大連,那裡的大白蓋子車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現在說起來,讀者可能見笑:連個大客車都不認識。但我本人確實笑不起來,不能少見多怪,確實不認識,不光我沒見到過,大地方召都巴街上的人也不比我強多少。
但我十分佩服大地方召都巴鎮確實出人才,藏龍臥虎,能準確推測幾十年後中國切實有了房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