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蝨子是人體面板寄生蟲,蛔蟲是人體腸道寄生蟲。二者雖然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也沒內外勾結。但它們卻是同一年代常駐人體的不速之客,讓大人孩子深惡痛絕。尤其是少年兒童,經常因為肚子裡的蛔蟲消化不良、消瘦、腹痛。嚴重者腸梗阻、膽道蛔蟲,需要開刀治療。有手術從肚子拿出蛔蟲上百條的報道。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蛔蟲不在肚子裡安分守己的過日子,常常從肛門甚至口腔爬出來,並且不分任何時間地點,甚至大庭廣眾之下現場作案,除了使人噁心嘔吐病痛折磨之外,還外加情何以堪,丟人現眼。夏天,光腚帶兜兜的小孩子,肛門經常噹啷著半條蛔蟲,自己還一無所知。有時感覺肛門瘙癢,摸到有半截蛔蟲就直接拔出來,也沒感覺有多噁心和丟人,可能是習以為常了。當然,成年人穿著褲子,發現這種案情就偷偷自行解決了,必定還是兒童的發案率較高。
至於說大便帶蛔蟲,那是家常便飯、習以為常的事。哪家的大糞窖裡沒有幾根蛔蟲才是一反常態。讓我感到最噁心的是不少小孩子隨處大便蛔蟲,特別是小雨一澆,大便、蛔蟲一起湧動,甚是麻應人。走路必須格外躲著,一不小心踩到腳上。現代人無論如何想像不出當時泥濘農村的衛生條件有多惡劣,我們筆下更無能為力去描寫。
成蟲有方便筷粗細大小,雄蟲略小一點。在衛校有寄生蟲課,方知蛔蟲寄生在小腸內,吸附在腸粘膜上,吸食腸道中的營養,雌雄在腸道內交配後產生受精卵隨大便排出體外。新鮮的蟲卵不感染,只有在汙染土壤後,在適當的溫度下,卵黃變為幼蟲則變成感染性蟲卵。這種蟲卵一旦汙染到蔬菜或手上等,被吞食進腸道,則破殼爬出幼蟲。蟲卵和幼蟲都非常小,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幼蟲在腸道不直接停留生存,而是穿透腸壁毛細血管進入血液迴圈。當迴圈到肺臟時,再穿透毛細血管壁進入小支氣管,隨痰液被咳出體外。但是,如果氣管的分泌物及痰液一旦被吞嚥,則幼蟲再次進入腸道後,方永久定居。至於幼蟲為何有這種習慣,沒人說得清楚。但幼蟲透過肺部支氣管時,常引起人類的哮喘樣過敏反應。如今,說這些似乎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在人群中,蛔蟲幾乎頻臨滅絕,只是做個回憶。不像那時蛔蟲性腸梗阻、膽道蛔蟲是常見病。
大約7歲那年,我突然心口疼,像刀割的一樣,疼得在當街到處瘋跑,不能停腳,甚至要去撞牆。跑了很長時間,稍有緩解。當街很多大人小孩,看我發瘋地跑,都是束手無策。包括媽媽也是乾著急。當時街上為啥有那麼多人?因為正好來了一個挑挑賣香瓜的。看我不疼了,不跑能穩定住了,記不清是誰給我半拉香瓜。吃完又開始發作,大夥說,這孩子病不輕,大汗淋漓,臉色臘黃。
但沒有一個人說去找個醫生看看,看這孩子咋回事,疼得這麼利害。父母沒張羅領我去看病,村上那麼多人有目共睹,也沒有一個人建議,任由我在當街眾目睽睽之下瘋狂地奔跑。但是,我從來沒抱怨過父母,甚至奶奶。一直到後來,到現在寫這篇文章,都沒有一絲一毫抱怨心理。因為,我心裡十分清楚,在那個年代,人們沒有看病的意識,死到臨頭的人都不去看病,何況是我這活蹦亂跳、飛速狂奔的小孩子。誰提出來看病的話,好像是天大的玩笑。那時候,還不知道“有天方夜譚”這種成語。實踐無情的證明,當我第二輪跑下來時,心口突然停止了絞痛,真是神仙保佑,老天爺在上。同時,也進一步證明不去找醫生是無比的英明正確。後來認定,這就是個膽道蛔蟲症。
當時的蛔蟲感染為什麼如此普遍?這是一種糞口傳播性疾病,小孩子隨地大小便,蟲卵汙染嚴重;當時農村多用大糞種菜,使蔬菜被廣泛汙染;沒有良好的飯前洗手習慣均是導致普及蛔蟲的重要因素,只要是人就得感染蛔蟲。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你好像我肚子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