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概在1957年前後,李杖子村幹部突然一聲令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打狗運動”。
以生產隊為單位,成立打狗小分隊,誰家有狗、狗多大、公狗母狗,村裡人都一清二楚,當然,打狗小分隊也十分清楚。各家各戶,凡是有狗的一概抓捕,用鎬把打死,一家不落,一隻不留。皮杖子村被打死的狗一律抬到小廟溝,等待下步處理。
小廟溝事先支好了兩口大鍋,每口鍋裝大半下水。被打死的狗就在鍋旁扒皮,狗皮歸狗主人所有,狗肉放在菜墎子上,砍成小塊扔進大鍋裡。這個肉鍋裡不但放進狗肉,狗的腸肝五臟、狗腸子帶著狗屎,狗頭狗爪子一件不落的都扔進鍋裡,鍋下加木柴開始煮。沒等煮開,臭氣熏天的味道四處漂溢,誰都不敢站在下風口上,一不小心能臭死人。這種燉狗肉誰都不想吃,聞著就噁心死人,接著,把煮好的一鍋臭肉全部倒進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大土坑裡,然後,往裡面加一定數量的土,使狗肉發酵,就成了良好的有機肥料。
必須說明一點,那個年代沒有化肥,人們也不知道化肥是什麼玩藝,也沒聽說過這種名字,後來有了化肥的時候,人們也不叫它化肥,都稱其為“糞料”。當時的肥料主要是農家肥。如豬糞、羊糞、驢糞、雞糞、大糞(人糞)。另外的肥料就是壓綠肥。所謂壓綠肥就是用容易腐爛的秧棵放到水坑裡漚成糞,山上的荊條是最好漚糞材料。我們小學生放假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上山割荊條,回來給生產隊漚糞,按荊條的重量計工分。
那時候,每年春天種地前是往地裡送糞的季節,每塊地裡都有10米左右遠一個一個的糞堆子,種地時專門有濾糞的,把糞土均勻地撒在犁杖挑出來的壠溝裡。現在說,那時候的莊稼、蔬菜都是綠色的,沒有化肥,也沒有農藥,有蟲子就是人工抓。但是產量也非常低,穀子每畝200斤,高粱苞米最高也就500斤,所以,不夠吃不算稀奇事。
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么蛾子,用狗肉漚糞。不知道那年狗肉漚糞的效果怎麼樣,沒聽人們唸叨過,反正也就僅此那麼一次,不可能第二年再有,因為那年的狗已經受到了滅頂之災。
後來也傳出了很多佳話,說誰家誰家的狗非常通人氣,聽說打狗運動來了,就跑到深山老林裡,晚上偷偷回家看看,吃點食,馬上就走開。當然,那次打狗運動的範圍有多大,我一無所知,僅僅知道李杖子、劉杖子是這種情況,只是青蛙坐井觀天而已吧。
我估計那次打狗運動是全民性的,不可能是李杖子一個大隊、召都巴一個鄉,最起碼也是全朝陽縣的統一行動,因為那時候朝陽還沒成立專區。
那次打狗積肥運動可能得有農業專家獻計獻策,不可能是無緣無故的平地起風雷。
後來又聽說那次打狗運動與狂犬病有關。由於狂犬病,也叫瘋狗病影響到人們的生命健康,當時狂犬疫苗很少且昂貴,因此,只好採取了打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