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大布是什麼東西?60歲以下的人可能不知道。
大布是家織布,是自己種棉花、彈棉花、紡線,再用土織布機織成的土布,就叫家織布。這種布是白色的,再用植物染料染成黑色或月白色。質地較厚、粗糙,但比較結實。大家看南泥灣大生產電影時可能略知一二,周恩來總理也曾經紡過線。
這篇文章寫起來非常枯燥,但這種大布不知伴隨我們祖祖輩輩幾千年的歷史。對我本人來說,這種大布就伴隨我至少18年,直到1963年才基本脫離了大布的影子。
在我18歲之前,從頭到腳一切穿戴完全是大布製品,包括帽子、冬衣、夏衣、鞋子、襪子,甚至腰帶、兜子、錢搭子、手巾、被子、枕頭等用品,都是大布做成的。因此,大布為我們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人做出了卓絕的貢獻,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我們普通農民,只要是用到布就是大布。綾羅綢緞不是老百姓可用的東西。
大布是我們祖先幾千年自力更生的智慧結晶。它的工藝全是土法上馬,我親眼目睹過每一個流程。首先,從地裡摘回來的棉花有籽,叫作“籽棉”,用壓棉機把籽除掉。這樣壓出來的棉花死板、堅實,不能直接紡線,必須經過棉花匠子彈得非常鬆軟才行。彈完後,每半斤一捆,都是有數的,必須是半斤,這叫“棉花瓜子”。把棉花瓜子搓成條狀,就可以直接上紡線車紡線了。紡出來的線再透過織布匠,也叫“織匠”織成大布。一個成手織匠每天能織1個大布。那時的大布都論個,每個是寬1尺半,長15尺。
那個年代結婚的彩禮,首先就是要大布,最多者可敢要10個大布。大布還可直接賣錢,換東西,那時的集上,大布是最常見的商品。前院六(老)爺爺皮錦倉當時是棉花匠子,就是皮錦生的親弟弟。彈棉花必須有個木製的大弓,約1米五、六長,弓弦是用牛皮製成的,非常結實。大弓懸掛在房頂的檁子上,下面就是炕,炕上放有要彈的棉花,操作者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握一個光滑的木榔頭有節奏的敲打弓弦,弓弦直接與棉花接觸,透過弓弦的強烈顫動把棉花彈得非常疏鬆柔軟。弓弦發出的聲音是“嘆嘆嘆嘆嗒,嘆嘆嘆嘆嗒”,響宣告亮亢進,至少能在200米以外聽到。嘆字佔半分音符,嗒字至少2分音符,非常有節奏感,半個村子都能聽得到。
我看著挺好玩,要求六爺爺讓我彈一會兒。結果總是不成功,看似容易,做起來難,根本彈不出什麼聲調來,棉花也不應聲起舞。老爺爺笑著說:“你快上一邊玩去吧,這不是你玩的玩藝,這個大弓都擺弄不了,你能幹,我幹啥去?”看來,彈棉花還真是個技術工種,但這個活很髒,滿屋的棉絮飛揚。可能是五爺爺沒有口罩,在鼻子蒙塊簿布。
紡線的活我也學著幹過,但總是斷線,粗細不勻,媽媽就不用我了。看來都有技術含量。孔杖子張子方老師的父親是成手織匠,有人經常僱他。但爺爺也會織布,只是沒人僱用過。爺爺自己有織布機,就支在住屋內,有閒功夫就織布。織布這個活我壓根就沒敢試過,因為這個梭子就擺弄不了。織布的聲音不如彈棉花聲霍亮清脆,而且低沉,挺是煩人。它的聲音是呱嗒嗒!呱嗒嗒!按當今話說,都是紡織女工幹這些活,但那時候沒有一個婦女有這種技術,而做衣服則不見一個男人會幹。
那年月,大布代表著一家財富的象徵,家裡稱多少大布,就相當於有多少存款。大布多的人家格外好說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