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巡迴醫療
上個世紀70年代前後,衛生局一再強調:所有的醫務工作者必須“一專多能”。只要你是醫務人員就不能單打一的會一樣知識,比如你是西醫大夫,你就不能光當西醫大夫,不光能看病,還得能打針、輸液;外科醫生,必須會內科;西醫大夫還必須能開中藥方,中醫大夫也必須會開西藥;搞化驗的、搞x光的必須會看病,醫院也同樣發給他們往診兜下鄉巡迴醫療。這叫“一專多能”,逼著你學習,特別是木頭城子醫院,得天獨厚,長年舉辦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如外科、內科、兒科、肛腸科,所學知識高於現在的全科醫生。
當年,我們下鄉巡迴醫療小分隊一行3人,到離木頭城子公社30華里的偏僻農村鄭杖子大隊,那裡的病人很多,但主要病種就是老慢氣,肺氣腫,肺心病。當時木頭城子醫院有30張病床,住院病人80%是肺心病。當年,周恩來總理非常重視這種常見病多發病,指示醫務人員:“一定要攻克老慢氣。”後來,這種病改名為“慢阻肺”。
在我們三人小分隊中,其他兩位都是都是朝陽二醫院的大夫,實際上是中國醫大二院來朝陽面向遼西貧困地區成立的醫院,1980年又撤回了醫大二院(瀋陽)。這兩位老師,實際到朝陽都是專家級別的高階醫生,一位是外科專家劉恩清,一位是婦科專家董志安。這裡順便說一句:董志安是婦科男大夫,在瀋陽這樣的大城市看病可能無所謂,但在偏遠落後的朝陽農村,人們還不習慣讓男醫生看婦科病。
我們進村後,由赤腳醫生帶隊,第一個急匆匆找我們看病的是一個50多歲的女患者家屬,進患者一看就知道是個肺心病。這個病應該請誰看?我們三人面面相覷,不知道誰看才好。當然,我就先發話了:“請劉老師給看看吧。”
劉老師用懇切的口語說:“皮大夫你看,你看,你是這方面的專家。”
實際上,我心裡面已經就有點數了,醫科大學醫院分科都非常細緻,不像農村醫院大夫大把抓,樣樣通,樣樣稀鬆。董老師是婦科專家,接觸內科肺心病恐怕不多,劉老師是外科專家,可能通曉內科,但看他那種態度,明顯是推脫,我就沒法再堅持讓他看了,不能再推辭了。
我說:“這兩位都是我的老師,我是學生,老師讓我先看,我就不客氣了,看得不到之處,老師再指導。”
我做了聽診叩診,問了一下病史,患者沒等我開口,馬上要求給她號脈(摸脈,把脈)。
她的意思我明白,農村都相信中醫的摸脈,不大相信西醫。可我哪會中醫的摸脈啊!在學校於龍山老師倒是用星期天時間偷偷教過我們15種脈決(後來學校發現給制止了,說增加學生負擔),但那僅僅是皮毛而已。
我說:“我不會摸脈,也摸不好。”
患者馬上糾正說:“那哪能?那是不可能的事,你們都是”城子”來的大夫能不會摸脈嗎?”
這回可真叫短兒了。兩位老師也知道我不會摸脈,當然,他們更不會,估計寸關尺在哪都不一定知道。
患者說的“城子”就是指木頭城子,他們都這麼稱謂,或許他們認為木頭城子就是大地方、大城市了,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公社所在地罷了,只不過比鄭杖子大隊是大得多。
此時此刻,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到我身上,精確的說,應該是都集中到我臉上,這可真是要章程,要好看兒了!兩位老師也把期待的眼光投向我,意思是看我怎麼應變下來,看得出來,他倆面有難色!
其實,我早就胸有成竹,不就是個肺心病嘛!那點兒症狀都在我心裡頭,閉著眼睛都能倒背如流。但按照中醫: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四診八鋼辯證,確實不成一體了。但此時此刻,不摸脈肯定是不行了,那肯定是丟人了!雖然脈條不好,但